標籤

2008年12月6日 星期六

通鑑7-4 宣宗明察 亂起東南 (1/2)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1127 資治通鑑-晚唐五代


肆、宣宗明察 亂起東南


l          推薦書:《堅持‧無悔──陳若曦七十自述》 陳若曦 九歌出版


作者所描述的社會,是現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的社會,她在文革時期到大陸去所寫的書,是我們了解文革的第一手資料。陳若曦不是那種多愁善感的小說家,她的經歷豐富,獨立大膽。本書沒有解釋她的作品,也沒有什麼高深的想法或意境,但我們看到過去的發展過程,看到一個有個性的人如何走過時代。


書中對描述臺大師長們的描述令老師十分懷念,其中有一段是關於外文系教散文的俞大綵教授:「四年的大學生涯,令同學聞之色變的是俞大綵老師。大二散文是小班制,我們這年級被編成四個組,老師教我們這一組,本組原來有38位學生,第一堂課就少了20幾位,原來聽說老師嚴格過人,早悄悄地轉到別組去了。剩下的16位,有的是事先不知情,有的是不信邪,以為嚴師出高徒,我是兩者兼具之外,對於無緣得視傅斯年校長,覺得有機會親近他的遺孀也是一大幸事。


老師不愧是體育系出身,身材保養良好,也很重視穿著打扮,永遠顯得光鮮亮麗。她總是穿一襲合身的旗袍,色澤華而不俗,頭髮燙的捲捲的,塗脂抹粉之外,高根鞋的顏色跟指甲搭配。在講台上走動時顧盼自如,宛如明星走秀。老師英文咬字清楚,口氣不急不徐,臉部表情冷漠深邃,講課時很少對著學生,頭總是抬得高高的,目光不是投向窗外,就是瞪著課堂後的天花板,眼神時而冷淡、時而遙遠,一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神色。以前的寡婦無論如何穿著打扮,總會散發出哀怨悲苦的氣息,老師卻一舉一動全然反傳統。特立獨行的外表鮮艷讓我覺得新鮮、有朝氣。五四運動走過來的新女性我暗自佩服:『就該是這樣。』


頭堂課老師點名後立刻根據英文姓名順序給同學排座位,我姓陳,以C打頭,被排在左邊靠窗的第一位,郭松棻在第二排的中央,白先勇最後,位於教室的後門口。兩堂課下來,我就明白學生為什麼要退選了,老師太過威嚴,動輒罰站,不給女生留面子,簡直是公然歧視女性。……(當場把一位因為緊張而哭泣的女學生攆出課堂)……


下學期的最後一堂課,她一來就宣佈:『今天是我們最後一堂課,不講課了,我們玩一個遊戲。』天上竟會掉下這樣的禮物,大家驚喜交加,不禁面面相覷了起來。『你們每個人說一個心願,不管說什麼都行。來,從這兒開始,陳小姐,請。』她的手像是樂隊指揮般地朝我指了一指,盼了一年,頭一回被點到名,我激動得很,身子立刻隨著指揮棒彈了起來,『我……』我大聲宣告:『我但願天下的寡婦都結婚去!』只見她鼻孔扭曲一下,眼朝窗外瞪了兩秒,隨即轉回來,若無其事地示意我坐下,我像死囚獲得了特赦,喜不自勝的坐了下來,這才注意到右排的女同學正咬著唇皮忍著笑,不敢笑出來。我猶陶醉於自己的大膽,這時傳來老師的……:『郭先生,Hello,郭先生,輪到你了。』郭松棻宛如從存在主義的夢中被搖醒,慌慌張張站了起來:『我、我、我願意娶個有錢的寡婦!』我忍不住笑出聲來,俞老師也笑了,但笑容一閃而過,立刻又把頭轉向窗外,等回轉臉來,依然是冷若冰霜,嚴然神聖不可侵犯。一年來難得這麼嫣然一笑,雖然短暫,那一煞那卻是美麗而又溫柔。」這一段非常有趣,好像真的看到臺大外文系的俞大綵教授,她確實是這樣,永遠盛裝,穿旗袍跟高根鞋,一副威嚴的樣子。當然還有另外更豔麗的聶華苓教授。


陳若曦在大一時就有作文被登在夏濟安的雜誌上,但她真正出名是在從大陸回來之後。夏濟安的《現代英文選評註》是選一段現代的英文來解釋,尤其字詞在文學上的用意進行分析。那時幾乎所有大學生都讀這本書,除了充實英文外,也藉此了解20世紀的文學跟19世紀究竟有什麼不同。


《文學雜誌》的另一員大將是吳魯芹,她的散文非常有名(《師友‧文章》),文章唸起來特別順口。《英美十六家》一書非常值得推薦,雖然可能因為有訪問不實的疑慮而不再出版了,但是直到目前似乎還沒有一本同類的書能夠出於其右。


 


l          上課筆記


一、奇怪的母親 可憐的兒子


家後的古牆倒了,在裡面發現一大筆錢,寡母擔心兒子因此不專心於學業,就把錢再埋起來,並不奇怪。兒子長大了、官階也高了,母親還因為小過而杖責,有點奇怪了。幼子一直考不上科舉,母親要長子去走門路,這非常奇怪。


奇怪的地方在於我們從史書上看到的母親與妻子往往都是正面的,她們或是聰慧、有洞見,或是有氣勢、有魄力,或是有道德、有堅持,總之都是讓人敬佩的人物,然而這位母親卻不完全如此。那位兒子做起事來也並不完美,後來還因為迎逢皇帝而留下一個「逢君之惡」的罵名。


令人印象深刻的母親:1.隋唐之際,許善心母范氏絕食十日而死(武德元年618-82.房景伯母崔氏教貝丘婦人(大通元年527-10


 


二、白敏中入相 李德裕推薦 李德裕失勢 白敏中追擊


李德裕受到唐武宗的重用,但繼位的宣宗不喜歡他,將其排出朝廷。此時原來被李德裕提拔的白敏中竟然落井下石,反之當初沒有受李之惠的丁柔立卻出來為他說話。


【胡三省如何讀歷史?】


宣宗將李德裕執政時所反對的人一概重用,對他的政策也全部反其道而行,胡三省因此說:「觀通鑑所書,則會昌(武宗年號)、大中(宣宗年號)之事非可見矣。」在看到丁柔立的事時他又說:「史言丁柔立有是非之心。」胡三省會注意這些小地方並且做評價,是我們可以學習的。


【船山如何看所謂的「文章之士」?】


武宗喜歡白居易的文章,因此李德裕才推薦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入朝。元稹因為跟宦官走得近,在時人心中的評價並不好;白居易跟元稹為好友,所以也好不到哪裡去,連帶他的堂弟白敏中也不會是好人;以上是船山的推論。船山對白居易有什麼不滿嗎?竟然為他牽強附會到這種程度?其實船山真正想批評的是蘇軾,或說是所謂的文章之士,他認為這種人只是行為浮薄、耽酒嗜色、以淫詞壞風教的小人而已。船山所評的白居易與蘇軾都跟我們所想的差好多,也許雙方都只是抓住了一個人的某一個側面就開始評價了吧!


 


三、郭太后崩 外人頗有異論 安葬事宜 大臣亦見爭辯


憲宗之死的主謀者是郭太后與穆宗,這是當時大家心裡都知道的事。雖說不便明言,但宣宗永遠記得這件事。當郭太后死時,宣宗不願意將她與憲宗合葬,甚至更有郭太后之死與宣宗有關的議論傳出。


偏偏有個不識時務的王暤跳出來建議要將郭太后與憲宗合葬,當然令宣宗生氣了。王暤的理由:1.郭太后是憲宗的皇后,理當與憲宗合葬。2.郭太后是郭子儀的孫女。3.郭太后密謀殺害憲宗只是傳聞。以上當然是道理正確,但政治態度可就不正確了;郭太后的身份可以做為理由之一,可見郭子儀當時仍有如此高的聲望。


考異著者猜想郭太后的死應該真的與宣宗沒有關係,只是因為宣宗不願意讓郭太后與憲宗合葬,所以才刻意挑起這個擔子。


後面是一個術士的故事:郭太后之子壻名杜悰者,門下有術士姓李。這位術士告訴杜悰應結交當時被貶官的馬植,杜悰照做了。後來由於郭太后過世,杜悰也要被牽連時,正是已進入中央的馬植不斷上言救了他。這個故事有時間的不合,因此應該是造假的,只是從故事中可以看到當時術士的本領。


 


四、此時貴戚競守禮法 宛如山東衣冠之族


公主的小叔生病了,宣宗派使者探視,回來後問使者公主在哪,答說去看戲了。宣宗嘆道:「我怪士大夫家不欲與我家為婚,良有以也!」將公主叫來訓斥了一番。


唐時有兩種大家庭:權勢家族─以皇族居首,將相次之;衣冠士族─山東高門、山東豪傑,以及關隴集團(陳寅恪語)。前者有權有勢,但並沒有在社會上的聲望;後者可能衣食不周,卻有得自於父祖的聲望,這份聲望體現於今日就是他們的禮法。大官們總是盡可能與士族聯姻,而士族們開出的價碼可不是小數目;後來朝廷不高興自己比不上士族,立下規定不準賣婚,尤其禁止與士族結婚,結果士族因此開出更高的條件,更讓達官趨之若鶩。


 


五、李德裕卒


李德裕死後的唐朝大概就沒有能人了。《隋唐五代史》有這麼一個故事:李德裕被貶到崖州後心情落寞,整個百人家族連溫飽都有問題。某天他走到一個古寺時看到樹上掛著一個葫蘆,問僧人其中是不是有藥,可以給他治療腳痛嗎?僧人嘆道:「裡面不是藥,而是放著骨灰。有些人被您貶官後死於此處,我將他們的骨灰放進去,等哪天他們的後人來可以拿回去。」李德裕聽了之後「悵然若失,返步心痛,是夜卒」。


這真是個令人有感覺的故事,提醒人在擁有權勢時不要只想到自己。讀歷史與其記些年份、事件、黨爭主張等等大事件,不如記得這種能讓人了解某些道理的小故事。


 


(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