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
12月18日 資治通鑑-晚唐五代
柒、後唐代梁 石晉割地
l 推薦書1:《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村上春樹 時報出版
村上有每天晨跑的習慣,這本書講的是他訓練自己保持這個習慣後對自己的影響,並不是想要求讀者也去跑步。話雖如此,沒有這種運動習慣的人看這本書也許還是會覺得很辛苦吧?
其中〈我寫小說的方法,很多是從每天早晨在路上跑步中學來的〉一章講到他認為小說家該有的資質,第一:文學才能,幾乎是成為小說家的前提條件。但才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能控制與訓練的是專注力與持續力。關於專注力,他說:「坐在書桌前,精神集中在雷射光的一點之上,從虛無的地平線上升起想像力,生出故事,一一選出正確的用語,所有的流勢全部保持在該有的位置上──這樣的作業,比一般所想像的需要更大的能量,且必須長期持續。身體雖然沒有實際移動,但那剝削著骨肉般的勞動卻在體內不斷地動態進行。當然想事情是頭腦,但小說家卻穿上『故事』這樣的裝備以全身在思考著。這種作業對作家來說,要求使出渾身解數的肉體能力──往往到殘酷役使的地步。」
在常人中脫穎而出靠的是自我鍛鍊,村上如此要求自己才能定期產生作品。我們對於自己的資質是像村上這樣努力挖掘,還是任其消逝?
l 推薦書2:《邊境‧近境》 同上
本書最後一章寫到遊記的寫法。他說地名和日期等數字在將來寫作時會用到,必須要記下來;但是不要在當場記錄當地情形和自己的想法:「反而在當場努力忘記寫東西這回事。紀錄用的照相機也盡量不用。盡可能節省這些多餘的能量消耗,相反地則用自己的眼睛好好的觀察各種東西,集中精神把那些情景、氛圍、氣味、聲音之類的清晰地刻進腦子裡去。變成一團好奇心,總之把自己一頭栽進當地的現實裡去是最重要的。讓它滲進皮膚裡去。讓自己當場變成錄音機、變成照相機。以經驗來說,這樣做,當事後要寫文章時幫助會更大。反過來說,如果非要一一看照片否則便想不起來的形影的話,那麼本來就沒辦法成為有趣的文章。」
l 上課筆記
一、契丹有八部 部有大人 相次為王 阿保機為王 擊滅七部 併為一國
從前從前,有一位美麗的女子,駕著青牛拉的車到處旅行;另外一位騎著白馬的英俊男子也遊於四方,他們都在尋找理想的另一半。終於兩人相會於木葉山,婚後生下八個小孩。孩子們各自成才,成為現在的契丹八部。這是契丹族的祖先傳說:〈青牛白馬木葉山〉。
對遊牧民族來說,祖先有分辨敵我的實際作用,大多數的部族都以動物自稱,像突厥人就自稱為狼的後代;契丹族的祖先傳說卻與眾不同。有一種說法是這個傳說是後人造的,原來是兩個以牛、馬象徵的半部族,為了抵抗共同的敵人才結合起來,編了這個祖先傳說。日學者愛宕松男試圖以語音學的方法,證明青牛族是蕭氏,白馬族則是耶律氏──契丹族的兩個大姓。
唐朝後期中原動亂,中原的漢人們往北方遷徙。時契丹最南邊、以耶律阿保機為首的部族建立漢城接納了他們。有學者認為阿保機之後所以違背契丹族輪流執政的傳統,就是因為受了漢人的影響。(耶律阿保機為將來的遼太祖。)
二、李克用死 李存勗繼立 假子不服 久總兵柄 李克寧信讒 變節殺身
據有中原最北方的李克用死了,指定其子存勗為繼承人。李存勗年幼,且握有最大軍力的是克用之弟克寧,想把位置讓給他,但後者以兄長指定為由,不受。然而李克寧旁邊的人可沒這麼安份,一再鼓動李克寧起事,連他的妻子也是其中一員,此時李克寧該下個決定了。
【史敬瑢為何背叛李克寧?】
史敬瑢原是克寧陣營的人,為何向李存勗告密?想必比較了這對叔姪。誰才是能在關鍵時刻當機立斷的人?答案顯然是李存勗,他立刻殺了李克寧成為名副其實的首領。雖然之後有留下李克寧謀反的記錄,也可能只是欲加之罪而已吧。胡三省說:「地親而屬尊者,居主少國疑之時,可不戒哉!」
三、生子當如李亞子 至如吾兒豚犬耳
梁晉之間的戰爭,朱全忠的梁敗了,標題是他對李存勗(「亞子」為其小名)的評價。李存勗在上堂課思慮清楚,此段則看到他的戰力,又接著記述他如何治民,看來的確是個有能力的人。
四、令者為首 不得歸罪從者 故意傷人 不得以過失論
梁大將軍寇彥卿上朝時,一個平民因為沒有避開,被他下令丟下橋後死去。御史司崔沂劾奏,朱全忠令寇彥卿自辯。朱全忠聽完後想將隨從以過失論處,但崔沂認為是寇彥卿故意傷人,於是寇彥卿遭貶。寇彥卿很不高興,朱全忠警告他:「如果崔沂受到任何損傷,我就殺光你的全族。」
五代為什麼是個「天地閉,賢人隱」的時代?不是少了崔沂這樣維持法紀的人,而是多了像寇彥卿這樣不受約束的將相。朱全忠在歷史上是個很負面的人物,但不要忘記,能成為獨裁者的人必定帶有「與生俱來的精明」(馬奎斯語)。
五、英雄分量不同 一時之事則一
這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吳武忠王楊行密生病了,召劉威來廣陵。劉威覺得廣陵向來不太友善,握有重權的徐溫似乎也對他有所猜忌,所以不想去。幕客勸告如果覺得心裡無愧才更應該去,於是劉威聽從了。
徐溫曾居劉威之下,但在已不可同日而語的今日,他待劉威的態度依然恭敬,事情辦完後也讓他回去,所以劉威及當時的人都服他。胡三省說:「自古以來,英雄份量固自不同,至於隨其分量以制一時之事則一也。」英雄是有等級的,徐溫當然比不上劉邦、李世民、宇文泰、高歡等人,但若配之為英雄,則其氣度表現,就會與這些大英雄們一樣。
到了五代,出色的人物屈指可數,胡三省的註卻多到令人覺得有點囉嗦,因為通鑑快結束的緣故?能在這樣不精采的時代中看到更多事,可見他也對人事更加了解了。
六、契丹述律后 勇決多權變 漢人韓延徽 守節且善謀
考異記載契丹的特有風俗──四時捺缽:指遼太祖在四季在不同的地方進行不同的活動(春天到長春州捕雞釣魚、夏天到永安山避暑議政、秋天到慶州射鹿、冬天到永州避寒議政)。
漢化契丹的是韓延徽與韓知古兩人,本段談的是韓延徽。他被派到契丹求援,但因為不肯拜契丹王而被派去放馬。述律皇后發現韓延徽是能人,再次引見給阿保機,於是韓延徽才開始發揮影響。
【韓延徽在想什麼?】
韓延徽後來逃回李存勗的地方,但因為受排擠只好又回去。他以探母為託辭,契丹王毫不介意。韓延徽可能代表了那個時後漢族讀書人的普遍心理。自己明明有能力,正在走下坡的中原卻不容他施展所學;教化「夷狄」雖有成就感,也總是抱有遺憾。
一般的看法都認為漢化夷狄很好,最好能讓所有人都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但船山不這麼認為。他說整個世界的資源條件都不一樣,才產生了不同類型的各民族,各民族應該維持自己的文化習慣,兩安其所道。漢化夷狄或是胡化漢人不僅不必要,更是有害的。從前船山曾以人之性情不同說明什麼個性人就是適合什麼工作,此處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則。
利歌:仔細想想就覺得船山說得對,實在不應該刻意去改變別人的文化的,因為去做這種事情的人總有種優越感,覺得自己了不起,好為人師。像韓延徽這樣隻身進入的還好,最恐怖的就是以武力征服,然後強迫別人學自己的樣子,可惡到了極點。為什麼?文化有層級,自許為「文化較高」的人都是因為覺得自己的精神層級比較優越是吧,但為何還是最低的物質文化去改變別人呢?以武力強迫不正是自許為文明人的人最瞧不起的行為嗎?
但我也不認為文化應該各自為政,因為人就是會互相往來,除非我們能讓各文化圈各自為政,否則飛機到處飛,文化自然就會帶來帶去。要求人家改造文化或封閉文化都不應該,我覺得現在這個時代比較危險的是後者,(前者已經沒人敢明目張膽的做了吧?)美其名是保護原住民文化,事實上卻是想把這個文化凍結成我們以為的那個樣子,然後發展觀光業讓我們這些文明人去欣賞人家的「純樸」,跟動物園有什麼兩樣?
(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