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通鑑7-6 誅滅宦官 朱溫篡唐 (2/2)

(續)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七、昭宗謀誅宦官 反為宦官禁囚 眾人力主匡復 終至昭宗復位


昭宗當然想把宦官清除,可是究竟是該一下清除,還是逐步進行呢?崔胤贊成前者,大部份的朝臣傾向後者。崔胤被排出,實力派的朱全忠再將崔胤放回,其他人被擠下。


宦官如臨大敵,找了藉口把昭宗關起來,拉出小太子,並逼崔胤連名同意,崔胤只有照做。宦官一方面拜託朱全忠先支持自己,一方面向朝臣施以二柄。朝臣雖不吃這套,但在手無寸兵下,還是只有向朱全忠求援。等朱全忠被點醒該出兵時已晚了別人一步,孫德昭殺死宦官,讓昭宗復位。


 


八、朱全忠有狹天子以令諸侯之意 得密詔 迎車駕 入長安 至鳳翔


殺了作亂的宦官後,立功武將就驕橫起來。昭宗想把武將趕出去,但韓偓說當初既不給錢而給權,下場就是現在這樣。


朱全忠親自來請皇帝駕幸東都,當然不懷好意,但朝裡人不可能阻止他,只有把昭宗帶走,依靠鳳翔的李茂貞。「是日冬至,上獨坐思政殿,翹一足,一足蹋闌干,庭無羣臣,旁無侍者。」這真是細緻又傳神的一幅圖像,昭宗那悲哀莫名的心情全都在此一景。(最悲哀的是昭宗是個有英氣的帝王啊!)


船山分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三種境界:封建解體後,齊桓、晉文北討戎、南服楚,令中原文化延續;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其表現讓人稱許。漢末人口十不存一,此時曹操出來恢復了社會制序;他沒有真正篡漢,可能也是曹魏所以能經營較長時間的原因。李克用以異族進入中原,對王座不安好心,朱全忠出身草寇,據地自雄,對唐室無寸尺之功。李朱兩人都看著對方篡逆唐室而不出手,他們比不上曹操,曹操也比不上齊晉。


船山明析當時的各方的情勢資源,再用順逆之理、仁義之行來比較其高低。拿歷史做比較時,只有用道理才能分出高下。


 


九、朱全忠遣軍 進逼晉陽幾乎攻入 李克用依策 固守河東遵時養晦


朱軍進逼李克用的老巢晉陽,情況對李克用不利。李克用本人也很緊張,但手下的將領說不必擔心;最後還是劉夫人的話安撫了李克用,堅守當地。


情況穩定下來之後,李克用問諸將將來的策略。掌書記李襲吉說了施政的基本道理,簡單來說就是重德、節儉、勿更動;胡三省笑道:「溫公看到最後一條一定覺得說得好。」


李克用之子存勗告訴他父親有軍紀不佳的問題,應該整頓一番。李克用回答:「這些將領跟著我打仗很久了,待遇並不是很好;現在有機會讓他們多拿一點,我也不好意思阻止。」胡三省在此時想起高歡,高歡的手下來自貧寒的六鎮,到了朝廷難免貪贓枉法;杜弼上告後,高歡說只要一管緊,人就跑光了。


只是,李存勗既然在年少的時候就注意到這個問題,為何在長成為後來的莊宗後,仍然讓問題再次上演而不做任何約束呢?


接下來李存勗分析他們與朱全忠的情勢,認為己方目前還忠於唐室,而彼方窮凶極暴,人怨神怒,將來一定不會有前途。史上的事發生就是發生了,其實差異也不大,歷來人們檢討問題的方法才是我們應該用心的。


 


十、受賄賣官 此輩亦稱宰相 居喪起復 此乃書生禮數


某日,昭宗與他的宰相、學士們酒宴。昭宗在人們零星散去後問宰相韋貽範自己怎麼會在這個地方,韋貽範不答;昭宗很不高興地說:「這種人也可以當宰相,該打他二十大板!」其實昭宗真的能做什麼呢?連韋貽範故意逼他喝酒都無法拒絕。


當宰相當然有當宰相的好處,就是可以收賄。但韋貽範也沒有拿了錢就一一安排好各人的位置,當他因母喪必須休假時,很多人就上門來討債。韋貽範不勝其擾,想趕緊上工,要李茂貞讓他起復;起復就是當朝廷有重大事件發生時,破例要求正在丁憂的臣子上朝。李茂貞命韓偓起草,但韓偓明白這是什麼意思,不願動手寫。隔天李茂貞上朝時發現韓偓沒寫稿時,幾乎當面指責昭宗縱容;昭宗說:「你要我用韋貽範我沒反對,現在韓偓不為詔書起草我當然也不反對,而且照規矩來說,韋貽範沒有起復的理由。」過了很久,李茂貞才發現自己做錯了事。


此時朝廷還是有正直的人存在,握有實力的李茂貞卻是連「起復」為何都不清楚,但他是壞人嗎?偏偏也不是。由傻子支撐著的朝廷,比壞人掌權更令人感到無奈。


 


十一、宦官盡誅 冤號之聲徹於內外 溫公論史 歷數前事兼及影響


宦官已經沒有力量了,朱全忠將他們全部殺光,司馬光為此寫了一篇很長的「臣光曰」。首先他說宦官因為跟君主長期相處,容易得到君主的信任,君主也容易交之不該給的權力。東漢時也有宦官問題,但唐的宦官握兵權所以情況更嚴重。接著他一路舉例唐代各君王的情形,皇帝受不了的時候就要殺宦官,但一直都沒有徹底成功,到了崔胤和朱全忠才將宦官鏟除。可是宦官也不全是壞人,他們有其職守所在;真正的問題出在君主給他們權力。所以不分青紅皂白將宦官殺盡也不是對的,連帶著唐朝也跟著滅亡。


以上是篇典型的歷史論述,其中絕不會談到哲理、政治、社會結構。它的段落分明:1.基本情況、起因說明;2.歷代演變過程;3.結論,自己的看法。這種整齊踏實的文章,正是司馬光所擅長的。黃侃曾說王船山的《讀通鑑論》應歸於子書就是基於如此原因。


 


十二、朱溫有篡唐之志 崔胤無負國之心


朱全忠與崔胤打敗共同的對手後開始內鬥。崔胤不想再受制於朱全忠,但朱全忠可不是簡單角色;他不僅看穿崔胤的佈局,還在其中加上自己的手腳,一有空隙,立刻將崔胤殺死。


《舊唐書‧崔胤傳》:「胤為全忠畫圖王之策。」《實錄》:「胤志滅唐祚。都是說崔胤完全為朱全忠做事,可是通鑑與考異的作者都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崔胤「有誤國之罪,無負國之心」,應該只是想借朱全忠之力清除宦官,沒想到朱全忠從未被他所控制。


 


十三、此輩常自謂清流 投之黃河使為濁流


朱全忠的下屬柳燦想排除異己,李振則說乾脆把讀書人都殺光,朱全忠笑著照做了。船山說,秦始皇「坑儒」,坑的不是儒生;朱溫殺的「清流」也不是真的清流,因為唐的朝臣早已沒有清流存在。讀史常有些簡約標語,事實上往往不是如此;如果我們讀史時能像船山一樣進入當時情景,應該就能分辨的出來。


 


十四、朱全忠篡唐 茍延帝國終告結束 朱全昱嗆聲 自稱帝王行當族滅


朱全忠終於篡唐了。篡位也有步驟,他卻完全等不及。楊涉是幫朱全忠的人,他的兒子楊凝式問他:「大人為唐宰相,而國家至此,不可謂之無過。況手持天子璽綬與人,雖保富貴,奈千載何!盍辭之!


朱全忠篡唐令其兄朱全昱大為驚訝,某天喝了酒後斜視朱全忠道:「朱三,汝本碭山一民也,從黃巢為盜,天子用汝為四鎮節度使,富貴極矣,奈何一旦滅唐家三百年社稷,自稱帝王!」朱全昱的訝異、不安與鄙視顯然是此時人們心中的共同感受。




***

那天聽到她說星期三四才收到我的信時有點氣餒,以為自己可以建立起「準時交稿」的印象,結果......

所以這次晚了一天,或許真的是我昨天腳太痛而坐不住?...還是別找理由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