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中現代史家選讀-1 梁啟超

中國現代史家論著選讀

壹、梁啟超(1873~1929),濃郁的民族情感

·       推薦書

1.         《給年輕記者的信》塞繆爾.弗里德曼 博雅書屋
2.         《最後的邀請‧父予子的告別禮物》帝奇亞諾.坦尚尼、傅爾科.坦尚尼 時周出版

以上兩本書的作者都是新聞記者,他們都認為對記者一職真正有所助益的學科應是歷史學,而非新聞學。一個好的記者和歷史學家應該進入到所述情境的人們心裡之中,若只停留在表面事件上,寫出來的文章既沒有太大意義,也無法令讀者產生深刻印象。


·       前言

歷史是對過去發生事情的理解與表述。我們閱讀的歷史都來自歷史學家,他們用什麼角度看待歷史?經過何種選擇、用什麼方式呈現給讀者?本系列課程將以史家之史作為本,回答這個問題。



·       〈治國學雜話〉

本文可做為梁啟超看待「學問」的綱領,主題落在讀書,並且提供一些讀書技巧。文行可以感受到一個上了年紀的人對年輕人的慈愛之心,他提供的想法不必然讓人贊同,但因為真誠而有了動人的力量。

·       《中國之武士道》

這是早期作品。因有感於當時的國運不佳,故提出秦漢之前的「尚武精神」讓國人加以學習;這種尋找典範楷模為今人所用是歷史非常基本的實用功能。

梁啟超認為中國人自春秋就有尚武精神,因為各國都需向外對抗「蠻夷」,向內與他國攻防,所以尚武是必要的。尚武精神基本取向是能為國家、為事、為他人、為個人尊嚴犧牲自己的生命;梁以孔子為首舉出諸多人物以資證明。在〈荊軻〉一篇除了基本敘述,還錄下陶淵明的詩,想必對荊軻其人和陶詩都深有感觸。「以五百人者結八百年之局,其亦不負太公管子之教矣。」以這句話總評田橫,即齊國八百年的國祚在田橫與其五百部下之死中畫下句點。

·       《張博望班定遠合傳》

「古今人物之與世界文明最有關係者何等乎?曰闢新地之豪傑是已。」是否認同這句話?梁啟超認為要振興中國需要的是像張騫、班超這樣的人才。老師認為文明之所以為文明應是有優秀的人物引領了整個時代的理想與想法才是。

梁還認為西方的「條頓式殖民」才是良好的對外發展態度,他不滿中國給外族很多優渥條件卻老是收穫有限。老師認為中國並沒有把非華夏民族都視做敵人,兩方初接觸有衝突是難免的,但在磨合中交流學習,雙方都會有所成長。讀史時不需要因為作者是「大史家」就忘記用常識質疑。

·       《論李鴻章》

李鴻章在當時人的主要評價:功,平定太平天國和緬亂;過,簽定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梁啟超想來對這樣的評價不甚滿意,認為沒有掌握住李鴻章其人及在該時代的表現。

李鴻章的辦事效率極高,不會把事情拖到隔天才解決。這種效率在史上也曾經見過,像是唐末的劉晏。效率源於專注力,專注力的鍛鍊方式是練習在最少的時間做最多的事;如此久而久之遇事就懂得抓住要點,而不會手忙腳亂、做多餘的事。政治人物因突發事件多,尤需如此能力;若當下應變不佳,將來即使彌補也是事倍功半。

李鴻章給人的印象,無論能力、心思和口才都無可挑剔。可是曾國藩評他:「才大心細,拼命作官。」表示能讓人嘆服的只有外在,其內裡因無高遠理想,故總是無法使人敬佩。梁啟超認為,這也是當時中國人普遍的「國民性」。

·       《春秋載記》

本書以「世運尊大同,治法貴統一。」開篇;接著立論個人之特性會與他人交流為共同的通性,國家的特性也會交流為世界以至人類的通性。如此大的氣慨,難怪張蔭麟會說此書不下於西方的史學標竿──《羅馬帝國衰亡史》了。

對春秋時代四大國:晉、楚、齊、秦的國勢簡寫:

晉國位於北方荒涼之地,與戎狄雜處,所以「民非勤嗇不能自給,國非戒懼不能自完」。因曲沃桓叔,晉國二分,但桓叔的歷代子孫較為優秀,終為晉君。晉文公時代,因城濮之勝成為中原霸主;然五十年後鄢陵之戰的勝利卻使晉國驕傲起來,應范文子之警,走向末路。

有人覺得非中原地區的南方楚國對華夏構成危險,但梁啟超認為正因楚國的經營,一種與中原不同的精采文化才這麼誕生。楚國是所有國家中唯一沒有發生世卿專政的國家,因為他們的王位競爭遠較他國激烈,君王沒有悠閒的資格。其中最賢的莊王尤其深知戒慎與勤奮的重要,留下諸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的申儆。

齊國雖然有管仲、晏嬰,但梁啟超批評齊國後來不務德,荒廢了桓公之志;不過因為地理因素才沒有滅亡而已。

秦國之名在戰國時代才顯揚,但其實在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發展。憑它的外在條件,要發展更是不易,之所以成功,在於啟用外來客卿。

春秋時代在梁啟超心中是怎樣的圖像?他取哪些關鍵評價四國?第一,每個國家都起於艱困環境,唯有能夠兼顧克服環境及與他國折衝的國家才能渡過草創時期,站穩腳根。第二,發展中需要眾多的傑出人才,晉有名卿,楚有名王,秦有客卿。第三,德行的重要,齊因輕乎此而滅亡;論述他國時,也一再引用名人名言做道德訓誨。以上之大手筆勾勒,春秋時代就這麼生動了起來。

·       結論

梁啟超總是能把他筆下的人寫出生氣,一代年輕讀者就是在這樣的精神氣慨中成長的。有人戲評他的觀點叫做:「廣、零、散」,確實偶爾可以發現如此瑕疵,但這不影響他因厚實的生命體認對人物個性的包納,也不會掩去字裡行間無時不彰的真誠和熱心,那正是我們佩服梁啟超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