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二評《瀟湘》

「爹能同時伺候父皇和父王,為何忻澈不能。」

崢嶸有這樣的質疑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一件「據說」困難的事在「眼前」理所當然的上演時,自然就會無視那據說,而認為不能克服這困難的人反有問題。

從桑韻入宮到三個孩子出生的時間,桑韻這方的自信是愈來愈強,而說他的人則是愈來愈弱。可想而知,三個孩子的耳中眼前幾乎不可能看見桑韻的爭扎,尤其生活地點為極為單純的皇宮,別說他們壓根不覺男人與男人在一起有何異常,就算他們不知何為「女人」或「夫妻」,我都不會覺得奇怪了。所以桑韻問他們的「也許忻澈根本無法接受這種事」,當然,他們不會相信這是個選項。如果忻澈在這種情況下生長沒變成雙性戀,真的反是奇事。

忻澈痛苦的原因,說到底,就是崢嶸從不顧他的意願,或說尊嚴而已。至於其他關於他身世的問題,與其說是旁人碎語,不如說是淮燁對他的態度造成的。若非這個皇宮之首對這孩子愛理不理,一再將他推出桑韻的保護、任他落入崢嶸手中,且崢嶸又對他用那種「侍君」的態度的話,忻澈的自卑從何而來?一個未曾被尊重的人,何有自尊可生?

淮燁算是整個故事中我最打從心底瞧不起的了吧!對外人冷酷對自己人霸道...他如何待他的「恩人」桑韻和伍默?如何待為他辦事的太醫下屬?如何帶他「疼寵」的兒子和桑韻?簡單一句:呼之即來,揮之則去。作者給的理由是他的身份是皇帝?這種理由讓我反過來懷疑是否為作者理想中的領袖該是這樣子。是,可能有這樣的領袖,但這種領袖決不是最優秀的、最能幹的、最有德行的領袖,淮燁與「暴君」隔的那一條線,可說只有他在寵桑韻時的那一面而已。

但仔細想想,史上的暴君,不也總有那寵信的「禍水」在旁嗎?作者塑造出一個在今日這時代,用鄙薄批判態度抓出的一個所謂「皇帝」的形象,這時代的人認為「『以前的皇帝』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現在有理由鄙視他們及那整個時代」,標準的稻草人論證吶!而且心底還隱隱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呼風喚雨對不?就像一邊罵慈禧浪費,一邊還排隊去吃打著「宮廷御膳」招牌的館子一樣。


崢嶸「後悔」的那幕更讓我氣悶,令人想起葉曾說的「長輩在晚輩面前理虧時,就用傷害自己來找臺階下。」如果桑韻沒小產暈倒,崢嶸的氣燄會弱下來嗎?他們從小看父輩的三人行,自然不知困難;就算看得見父親對爹的態度溫柔,也會因為隱約知道父親曾對不起爹的過往而視作「賠罪」;再說爹為了生下他們而賣命又關他們什麼事?那是爹的選擇,為何要他們負這「義務」,沒有衝撞爹的權利?父親一再警告有什麼用?從小到大他們惹爹生氣是誰在護著他們?他們哪裡知道惹爹生氣會有什麼後果。

讓他們知道父輩的過往,了不起只能讓他們發現在「正常」情況下,三人行並非理所當然而已,不能讓他們明白何以忻澈不接受他們;他們頂多驚訝忻澈是個「正常」人,不會發現忻澈的自尊被踐踏。事實證明,忻澈果然不是「正常」人吧!他沒有對三人行一事發出疑惑,只在意他的身分而已。


桑韻在這故事裡算是標準的「後繼無人」了吧!沒人隨他的姓,也沒人承他的德,所以那些孩子碰到問題,繞了大圈還是讓他出馬。這也算是一個太有魅力的人在系列故事的尷尬之處,因為碰到他等於問題解決;相對的,就是除他之外,沒人能解決問題。如果是一般愛情小說,主角間出事會需要更高協調人嗎?如果是一般小說,崢嶸的個性會那麼平板嗎?忻澈會這麼不能自力救濟嗎?他們三人之所以會有饕兒那樣的兒子,不正是因為他們都無能引導孩子的性情嗎?只能任由他在他的光源式計畫裡打轉,還自以為什麼鬼責任勒...故事愈寫愈小了。


最後忍不住提出除了「給我xxx,不然我要你的命!」之外最受不了的句子:「如果不原諒我,我就不起來。」......(把頭上青筋壓回去)...靠!你惹我生氣,現在連原不原諒都還敢威脅我唷!還什麼「打回來」或「欺負回來」勒,把我跟你拉得一樣差勁我就沒理由氣你了是吧?


最近一再想起張曾問我的:「為何不受那些原諒別人的人感動?」我那時半玩笑的回答:「因為那些欺負還不到家。」其實我應該回答:因為我不覺得那些被欺負的人是「原諒」別人了吧,我只覺得當他們因時間站回平等點上後,從前的羞辱都顯得太不真實了。如果他們被羞辱時沒有對特定的「那一個人」產生恨意,之後自然沒什麼報復心態可言;如果他們恨意還在卻不報復,我覺得那只是一時的不忍之心發作而已,算不上「原諒」的高度。真的原諒,就不會讓恨意在看見虐待者之後出現了;真的原諒,就不會在「算了」脫口而出時感到茫然;真的原諒,就不會把這「原諒」的過程拿出來說嘴自豪了......

有些事情是無法原諒的,因為已經發生。傷口是癒合了,但,若同樣的事情再發生一次,傷是一樣,痛會一樣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