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中現代史家選讀-2 張蔭麟



中國現代史家論著選讀



貳、張蔭麟(1905~1942),史學功用在普及



 



·       
推薦書



1.         
《失控的未來:揭開全球中產階級被掏空的真相》史迪格里茲
天下文化



閱讀歷史,終究是為了了解今天的世界,而了解今天世界是為了佈置出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這是讀史總是比讀一般小說故事更嚴肅的原因。對當今世界影響最大的學科應是經濟學,所以本次介紹兩本經濟學著作。



本書連續問了三個問題:2008年的華爾街風暴是怎麼回事?美國政府處理得好不好?不好的原因為何?作者說因為整個經濟學出了問題,他說「美國式的貪腐」就是將最貪腐的開發中國家都想像不到的龐大錢財交給華爾街,然後只要發現窮人與中產階級有錢,就想盡辦法把錢搬到金字塔頂端,用看似合法的辦法。



作者還說現行經濟學的人性觀點是「一個會計算、理性、自私且自利的個人。沒有容納人類同理心、公益意識或利他主義的空間。」最好的經濟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步步被培養成這個樣子,所以當他們畢業時,根本無意抵擋百萬年薪的誘惑。作者無法原諒金融業的道德敗壞;與質問監視金融體系的機構沒有盡職相比,他更想問那些剝削他人的經濟人:良心到哪裡去了?



 



2.         
《價格戰爭:評估地球價值的新方式》拉吉.帕特爾
時報出版



本書不如上本之結構嚴謹,故事和例子較為零散。他說:「經濟衰退的起因並不是經濟學知識的匱乏,而是特定經濟學知識的氾濫成災,資本主義精神的過度發揮。自由市場的五光十色遮蔽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無法以其他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一百多年前英國作家王爾德一語道破:『今天世人知道每一件事物的價格,卻無法瞭解任何事物的價值。』」「民主的勝利不是來自投票箱,而是透顯在能夠實現民主的環境:平等、負責、政治的可能性。」



此次介紹的兩位作者是屬於同一陣營的人,他們與芝加哥學派的傅利曼站在對立面。最近傅利曼的代表作《資本主義與自由》也再度發行了,可能難以在剛看完史迪格里茲等人的作品後閱讀。



利歌:發現老師看重(讀給同學聽)的部分都是作者用道德批判的口氣來說話的部分,而傅利曼論述己說之正確,草閱過都是用數字統計在論證,其實史迪格里茲也未必不是如此。也許老師只是想要說服同學,而批評對方「不道德」遠比批評「不正確」有更大的煽惑力。



 



·       
賀麟〈我所認識的蔭麟〉



·       
熊十力〈哲學與史學─悼張蔭麟先生〉



賀麟與張蔭麟從學生時代就是好友,他的哲學傾向與張不同,較偏唯心和陸王學派。



梁任公影響了一代的年輕人,但是當他在民國十八年過世時,只有張蔭麟這位「繼承梁任公學術志業的傳人」寫文悼念;雖然可說是時代改變、有新一代社會領袖出現的關係,仍令人唏噓。



張繼承了梁任公「了解傳統文化以提升國民素質」的學術志業,並且他做為一位「中國學人」,對自己的在文、史、哲學上的學養也毫不懈怠,奠下非常深厚的基礎;這點無論當時還是在今日,都是非常罕見的。



 



·       
《中國史綱‧鄭子產》



本篇是《中國史綱》中以人為一節的第一篇。在流暢的文筆中,我們輕易地把握住子產的一生事業。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了一篇「記傳體原型」,張蔭麟從編年體的《左傳》裡搜羅材料,改用記傳體刻劃出這麼一個人物。



一個偉大人物的傳記,不可或缺的要點如下:1.與眾不同的幼年表現;2.出人頭地的契機;3.成年後行事表現;4.時人評價;5.影響時代。



子產主持的鄭國,南北夾在楚晉兩個大國之間,所以鄭國國務最要緊處為外交。在內,子產處理的方式是用許多人才,配合各人的偏好能力,將他們放在適當的位置上。在外,他清楚敵我情勢,知進知退。在治民,他定刑書、不毀鄉校、重視吏治、日夜籌度、實踐決策。



讀子產的傳記,不要只想著怎麼把自己變得像子產那樣神奇,畢竟像子產這樣第一流的人物一定有一些先天優勢,我們未必學得好;可是我們可以從這篇傳記中看到一個真正的政治人物應該怎麼做事,我們又應該對政治人物有哪些期待和要求。這種眼光的鍛鍊,是歷史能教我們的更深一層的東西。



 



·       
《中‧孔子與教育》



張蔭麟在寫這篇時一定碰到了一個大難題:太熟悉所以難寫。如果我們讀這樣熟悉的題目還可以發現精彩之處,那一定就是張的功力所在。第一段,引子,孔子以前的社會;第二段,儒家的成立,一群有共同理念的各式人才,準備隨時散播各方,「這樣一個知識的領袖不獨沒有前例,在後世也是罕見的。」



第三段,六藝:禮之本,感情,比行為還要重要,只可惜他的弟子和後世儒家都沒能體會這點;詩是當時外交場合的實際應用工具;樂,雖然已失傳,但若孔子認為它有陶冶個人性靈以至整個社會品質的強大力量,張就覺得應讓人知道音樂的重要性;易和書類史籍比較平凡。



張認為孔子在道德的教說上並不是「述而不作」,因為孔子「一以貫之」。在他的理解上,一以貫之的是「仁」的態度,擴而充之的「智仁勇」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全德。



 



·       
《中‧鄒衍荀卿韓非》



荀子,當然免不了與孟子的比較,但張蔭麟是從個性入手。他說孟子是個豪放粗獷、重視「浩然之氣」、給人震撼的一個人;荀子則是個謹慎細膩內斂、講道理的人,所以才提出「禮」對人和社會的燥動加以約制。



張還認為戰國末期的思想特色就是混合,所以他說了很多荀子受墨家、道家與傳統影響的例證。張所取的比較角度總能讓人輕易分清特色,尤其他現在的寫作篇幅有限,能在這樣的限制中發揮當行辨析能力,真是不得不讚嘆。



法家,核心觀念不是以法治國,而是「尊君」,這是它與其它家派最根本的不同。論述法家實際治道時,用一問一答方式呈現:為何國家治理不好,其他家派的治道有什麼條件、法家的又有什麼條件,一對照之下,無論是法家的對象君王還是我們讀者,都會被吸引。



本書的預設讀者本是高中生,一群剛開始有思考能力的年輕人最容易用哪個方式接觸哲學?張對資料有深刻掌握是無庸置疑的,可是他必是思考過這個問題後,才寫下這些精采文字。



 



·       
《中‧秦始皇與秦帝國》



開篇是李白的〈古風之一〉,張蔭麟說這是一個「掀天揭地的巨靈的最好速寫」。接著,從贏政與呂不韋的緊張關係開始談秦皇的諸多事蹟,最後七國統一;對秦皇宣告新帝國成立的詔書,張評道:「所有六國的罪狀,除燕國的外,都是製造的。」表示文件記錄有其時代功能,千萬不要以為那就是實際發生過的事。



張看到的秦朝圖像,並不讓那個「在他自己看來,人力所能做的好事,他都做了。而且他要做的事,從沒有做不到的」光明英武的秦皇站在中間,他看到的是那些「不識好歹」、只希望秦皇速死的黔首(百姓、人民)只因為「他(秦皇)的一切豐功烈績,乃是黔首的血淚造成的!誰給他去築『馳道』,築『直道』,鑿運渠?是不用工資去僱的黔首!誰給他去冰山雪海的北邊伐匈奴,修長城,守長城?誰給他去毒瘴嚴暑的南荒,平百越,戍新郡?誰給他運糧轉餉,供給這兩方的遠征軍?都是被鞭朴迫促著就道的黔首!」接著一連三次的「這還不夠」細數秦朝人民受到的暴虐。張蔭麟採用詩一樣的語言呈現他心中的秦朝,以勞苦的人民為秦朝圖象核心,這是他的終極關懷。



 



·       
〈北宋的外患與變法〉



史家張蔭麟的特色,可從它對史料之選裁、圖像重點之把握,以及他無與倫比的文筆中輕易發現,但是在這篇文章中,以上特色都沒有水準以上的表現。



總括來說,張蔭麟對宋人的幽微心理不夠貼近,而他在寫作此篇的身心狀況,可能也是令人不忍嚴厲批評的原因吧。



另一種的宋朝圖像,老師推薦錢穆先生的〈士大夫的自覺精神〉。



 



·       
關於秦國修築鄭國渠的附加小題:



《史記》〈河渠誌〉,《漢書》〈溝圳誌〉都是講黃河,《後漢書》以下再也沒有任何黃河的記載,因為東漢以後黃河基本安定。中古時期黃河安流的最可能解釋是:(A)因為北朝政治清明;(B)因為北朝政府用了很多漢人,其中不乏水利專家;(C)因為北朝的農業發達,興修水利;(D)因為北朝是胡人政權,變農為牧。



答案為D。原先土地從秦國開始就從未停止建設水利工程,到了北朝,這些工程都荒廢沒人管,變回原有的自然生態,所以黃河才不氾濫。



本題出自譚其驤〈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1962)(連結),他是當代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圖集》(連結)之主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