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08
就是在動筆的這一刻,我還是懷疑自己會隨時被"懶(不想用這個詞,因為我不是這樣。只是還是用它才能讓你懂我想表達的現在"那樣"的心情)"給拖住而終究作罷,所以若我停在一個莫名其妙的地方,說了一大堆比喻還沒說到我要比喻什麼的時候,你也該習慣了。
這個標題名稱在今天一早誕生,我應該都已經可以有這個預感說當它在我腦中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能註定它永遠不會以最初的原生形式重生。
最近逛書店,也買了不少書,不過自從從高雄回來之後,我就特別喜歡在書店亂晃而看中的書名記下來,然後過一陣子再去我有貴賓卡的店裡買齊。
這方法說實在的有利有弊。
曾在一本書上看到作者這麼寫著:當你第一眼看到它,並把它拿起來試著翻翻看的時候,就拿去付帳吧!
他的意思是,無需太認真的挑書,因為最有看書心情的那一刻,就是被它的書名吸引並且拿起來的那一瞬間。我同意,一半。一則是我喜歡的東西太多,心情好時要我在書店找10本中意的書都不是什麼難事,然而當我坐在家裡,確很難想起當時雀躍著想買下它的心情。
所謂"看書的外在"便是這樣的一個情況。因為閱讀需要時間,書店的氣份、身上的裝扮、時間與地點的不同都再再影響著千萬個微不足道的感覺。書的內容確一直都是那個樣子的。
電影決戰猩球中,學習的方法是躺在一張躺椅上,眼前是一個高科技的儀器,當你輸入好你要什麼知識之後,躺在椅子上,電腦會馬上把這些知識送信你的腦袋裡,完全沒有什麼語言障礙或理解不良的問題。
在寫故事的時候,我常會想到這個畫面,所以我特別會注意讓我的課程中沒有只要把知識裝進腦袋中就好了的科目,雖然我還沒有具體的在故事中敘述有這麼一台機器。反正我的意思是,有些"就是這個樣子"的東西,是應該這樣吸收的。
當然,看小說或那些需要想一下的書是需要時間的中斷來思考的,但是如果用這樣的儀器把那些文字刻進腦海,然後在自己之後靜下來思考的時候,不也可以產生傳統閱讀的心理波動嗎?
有時我在想瞬間記憶是怎麼一回事,他所謂的看一眼就知道,是具像象的還是抽象的? 好比『RGBXUD』,他看到了這樣的一串字(或對他而言是一幅圖?),之後要他回想復述這些字母時,他是不是要回想起這幅圖,然後再照心中的那個樣子理 解出有R、G、B...這些字呢?
我的意思是,對他而言,他的確是看到了一張桌子,他也知道他看到了那張桌子,但是若問桌子的顏色、形狀、大小等等,那是需要把記憶庫打開一下,然後他"看 到"了,喔,是黑色...L型...一尺寬...。而不是我們認真的在第一眼就盯著桌子所接受到的資訊:這裡有一張L型的黑色長桌。
若我們一開始就沒有把它的長度列入記憶範圍,那我們就永遠不會想起桌子的長度了,對吧。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擁有瞬間記憶的人,只是像最老式的錄影機一樣,把所有東西一股腦的丟進去,若是問,籃球在哪裡,他們應該是需要慢慢到帶的回想進門後的 所有記憶畫面,然後才會"看到"籃球在哪吧!
果然沒有說回原點,要去上課了,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