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評 舞月光

舞蹈是我最有感覺的視覺藝術,而化為文字的舞蹈……嗯,似乎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達的是某種心情,舞蹈只是媒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舞蹈震驚,是看雲門〈紅樓夢〉的一個片斷,因為是大營幕的關係?之後因不同的喜歡而再重複看時就沒那種激動了。

靜態圖片當然也看,也有愛不釋手的,現在桌面上這章「行草貳」就是一例,是美,真美,寧靜、富有張力的人體之美。只是……只是……?你知道……看靜物要看出美來,是要深深、深深地看進去,動物則只要一瞬就能感受到那美;這是很有趣的顛倒。所以,就算真被靜物所感動,也會忘記那就是感動;與驚鴻一瞥的感動有著同樣本質,通往的道路卻不一樣。



《舞月光》,即使加進《救風塵》的一段舞蹈描述,也可明顯察覺,都不是及格的舞蹈描寫;它寫的是那舞蹈要表達的意境,而非舞蹈本身。如寫一人美,固然可以說「是個美人」,但較於「他的眼如何、眉如何、髮如何、腰如何、手如何」的敘述,也許讀者不會立刻覺得第二個人是「美」的,但至少第一位的美,終究只是「知道」,在讀者的印象中,那人只是空洞的概念。

因為這篇故事而找到的同名音樂倒是讓我挖到寶。聽著那鈴鼓與撥弦樂器,真忍不住一躍而起,隨著那節奏踩踏。心目中的邊境音樂除了空曠的人聲外,就是這以舞步為核心的、帶著歡笑、張開雙臂的輕巧舞蹈了。

在這樣音樂的陪伴下,舞月光成了三篇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沒有壓力,搖搖擺擺地盪進那個世界。



不過,《舞》的結構漏洞是最多的,〈豆兒〉莫名的結尾及最後發現相處的困難卻沒細細討論都是問題。這類文的一大陷阱就是用色情小說的方式來解決情色小說的問題,因為床戲引人目光,作者只要嗯啊一遍,什麼反省、認錯、溝通全都可以閃一邊,讀者與故事中人似乎也就被唬攏過去……目前覺得有安然走過情色小說的作者與作品,是蝴蝶的《我愛路西法》。嗯,蝴蝶並不是個擅於磨合雙方的作者,或者她也無意這麼做,可是她會讓問題出現,出現後的解決……記憶中,總是單方(未必是男或女)的退讓(很隱誨的退讓,往往是「錯」的那方突然喪失了犯錯動力,然後畫面一轉,什麼都沒了),要不關係中止,很是絕情呢。



三篇文章都有我增減字的小修,目前對主詞的濫用特別敏感,實在受不了三句話出現六個「我」,或是某些想創造出特殊意境的短篇,從頭到尾「他」個不停。雖然未必看不懂,但何必一再用文字障把人從故事裡踢出來呢?其次是連接詞,「的得地」錯亂可以包容,連串的「的」才真較我這種貫於分析歧義的人頭昏,咱們是學通了美日之短嗎?

最後一點,也是言情小說的流行缺點:「第一」的氾濫;這總裁那老闆、這盟主那首領、這天才那高士、這第一那最高……真─是─夠─了─

寫作呀寫作,從自己了解的開始寫起吧,你不知道的好故事,別人難道會放過嗎?

評 救風塵

救風塵,呵,淺離若聽到這書名一定會笑起來,救什麼呢?
據說這篇的出現在《琉璃碎》之前,因此也讓《琉》的主角有了名字;雖然我看了封底,但他在我心中一直是個無名的人,而這種無名……覺得在那故事中是很重要的一部份,如同其中每一句話都是轉為自發語一般地特殊,構成了《琉》的飄忽氣氛,像是他一人在夜半低語出的故事……
因此,連《救風塵》也用這種筆法寫成,反而是奇怪的,那與淺離的個性和遭遇都沒有那麼密合。《琉》中了不起有三個人物,《救》隨便一數都有五個,而且看淺離轉述白琴與龍威的告白,實在……也許就差了那麼一點,就變成自吹自擂了吧。

這本書不得不稱讚的,就是淺離的選擇之特別了;兩個都選固然特別,但放棄自己看中的那個才是稱讚它的原因。言情小說的作者往往讓主角執著於愛上(濫用的「愛上」)的人,若最後分開,必是遺憾。淺離一眼看中(這個詞才對嘛)江雲想固然是荒謬的,但太多小說不就是非得把這荒謬走到底嗎?他最後選了愛上他的人,也將眼光轉回他們及自己,那才是幸福的起點啊!

淺離上兩代的父親在最後告誡兒子的話都是「就算去愛,也要對自己好一點。」然而什麼叫對自己好呢?像是淺離的父親,當然,因為對象的關係,他的對自己好一點就是把自己藏得再深一點,這其實……真的對自己好,又怎麼會傷到愛人的心?對方是你的鏡子,他受傷,表示你已先受傷了。
有資格自戀或自私的人之所以吸引人,在於他不求人。也許我們太以為所謂愛情就是必需有那種一眼定終身的觸電感了吧,那當然……可以是一種愛;可是,愛情,也可以是一輩子磨合相處的那種意願。一個人愈成熟,就愈能與與自己不同的人相處。這種愛情比較接近友情,雖然沒有所謂的愛那般驚濤駭浪,但它不是更能由自己掌握並負責的感情嗎?當我們說「我願意」時,到底是「我願意繼續愛你」比較多,還是「我願意相信我會愛你」比較多呢……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評 琉璃碎

這樣用心地把這篇文章化為實體,是該給個感想了。

那原本是小小的一冊子,小到現在已無法找到,但在一再反芻後,如今的厚度也有小成;加上救風塵與舞月光後,就是現在的兩本書。



我喜歡它什麼呢?最初是被封面吸引。看這類書,封面是我選擇的一大要素,畢竟我是為了看到另一種世界,而不是為了看這個世界的匪夷所思而接觸這類書種。當然,這本書的封面還是有些讓人不好意思,不過我喜歡它的精緻。理想中的古裝當然與封面上他穿的那套背道而馳──不喜歡繁複的衣服──但他那衣服的袖子...就是那交疊又加上一圈帶子的袖子...嗯~好喜歡。

琉璃碎是個小故事,格局小小的、人小小的、故事也小小的,但這些小都剛好是作者能力所及的適當範圍,所以這樣就夠了;寫到像《救》與《舞》,都有種劃出了大大疆土而任其荒蕪的浪費感。



這是三個故事中,唯一沒有以結合為終的故事,其實,淺離所見的那最後一抹望天的笑容也許才是整個故事最「美」的結尾;但從他自己所見,還在最後有了安慰,也不差;最討人厭的就是網路版的現代結局了,還好實體書沒有印出來,否則我一定在看完第一遍實體書後就把這故事拋在腦後。

究竟為什麼,他們是個悲劇呢?他與皇帝誰做錯了?誰應該多做些什麼、又少做些什麼呢...

看《BLUE MOON》的時候,作者說萊伊與菲「錯過了最開始」所以才沒有機會在一起,那時我不明白,也不懂為什麼開始有那麼重要,或說對他們這樣兩個人來說有這麼重要...我不認為他們分開是因為這樣。不過一再回憶《琉》的兩人後,發現,這就是個錯過了最開始的故事;兩人明白約定不用真心,以致後來你我往來之間,只要一擔心自己暴露了心意,這個最大擋箭牌就被拿了出來。



他們對彼此都有防心吶!他總說皇帝可以對他予取予求、拿走他的一切權力並加以威脅所以不敢說真話,其實皇帝真的有他那個地位該有的權力嗎?沒有喔,其實沒有喔!皇帝的活動空間比他要小得多了,皇帝必需大婚生子、必需待在皇宮派人找他、必需顧全勢力均衡而對他下手,他能威脅到皇帝的地方其實很多的。只可惜沒有皇帝那邊的故事,否則...這故事將更真實。因為,真正處於高位的人就是如此束手束腳,浪漫小說中的帝王總裁身分向來只滿足了看倌的隨心所欲,真正的地位負擔誰能明白?

愛是一種託付你我最深沉本質的事,沒有辦法相信當自己完全裸露時將面對包容的眼神,愛情就是無望的。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放牛班的春天

10/30

好現實的教育片。
孩子犯錯鬧事不是因為寂寞或另有隱情,而只是因為他喜歡;在偏路上的孩子最後還是走上了偏路;老師不費心了解孤僻的孩子,也不試圖為跟不上的孩子補習或另開新路,直接將他們排除(當譜架或在旁邊看);合唱團純粹為自娛和讓孩子守規矩,沒讓他們覺得要去參加什麼比賽爭奪第一才有價值(美日系的教育片就常走此道,相當嗤之以鼻);校長阻止合唱團只是因為看他們不爽;老師獲知此消息立刻拍屁股走人;學生也不反抗,以來跟老師上演感動大道別......
一般會在教育片的狗血班底全沒上場,真是太難得了。如果不是那歌太好聽,這故事八成會輕易淪落到四級片吧?(灑得好是二級,灑得爛是三級,不灑是四級;而一級片,灑出來的不會讓人覺得是狗血。)

不過,這部電影並不是四級片;因為如此徹底地不灑血,反而有種熟悉的真實感。通常影片潦草處理某個孩子,都會找機會讓他發作說孩子也是會受傷的,但這個故事的孩子卻都安於安排,(孩子有時也是不會那麼容易受傷的,就算受傷也不見得懂得那是傷或懂得發作;細想過去人生,不就是如此?長大了,知道那時被傷害的同時也諒解了。)只有獨唱男孩有一次丟墨水瓶的發洩(而且還不是老師怎麼對自己而生氣,而是覺得老師太親近母親而生氣)。
再仔細看看老師這邊,他做了什麼呢?在孩子犯錯時不交給校長而自己處罰、孩子誤傷神父就要他去照顧不知情的神父、孩子嘲笑他就嘲笑回去、大孩子威脅小孩子,他就去威脅大孩子......除了最後因戲劇化效果而帶走最小的孩子外,這位老師的行為都是一般老師可以做到的事;它們都可能失敗或弄巧成拙,不就是一個普通的好老師不停在嘗試的教育方式嗎?
所以,「放牛班的春天」若真是部好教育片的話,其優點不會在老師教給了孩子什麼或用什麼方式教,而只是在告訴觀眾:不完美的老師、不完美的教案,也可能成就一次完美的教育,一個現現實實的老師,就是一直在做這樣的事。

暑假看完Doubt

10/30

看完後對電影本身的迷惑就是不知道電影該譯做「誘惑」還是「迷惑」。應是後者吧!一般說到「誘惑」時,令人誘惑的那個選項往往是不好的,而這個故事並沒有邪方要誘惑正方的情況發生,而是迷惑不知哪方為正為邪。
不過,這迷惑的人是我們觀眾,故事中人幾乎沒怎麼猶豫;小修女在起初雖有,但佔故事篇幅極小。故事主軸不在選擇之難,而在呈現對選擇後果的承擔。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是那個「疑似被騷擾的男孩的母親」在聽了院長隱諱卻斬釘截鐵告訴她孩子被騷擾後的反應。當然她是震驚而難過的,但卻是對她們這個族群(黑人)必須在縫隙中求上的處境難過;只要孩子能找到路往上爬,她就只能為孩子心疼,而不能保護孩子。

故事簡介:一(似有騷擾嫌疑的)神父來到學院,因與孩子相處容恰且傳道方式活潑,被極度保守的院長懷疑他與被特別親近的院童有隱情。即使神父極力否認,還是在最終被調離學院;達到目的的院長卻突然覺得迷惑......
要是我來寫簡介的話,就會這麼寫,但載來的附加簡介卻是:「神父性侵男同事件曝光,真實事件改編。」真是令我驚訝。當然驚訝這也算是「介紹」,但更驚訝這介紹對已服刑者的不寬容。不論神父有沒有前科,但他到底有沒有在這間學院騷擾男童仍是沒有任何證據,而這簡介卻......
忍不住想到在大陸網看文時,一文被封鎖後的公告:「本文因含有不當言詞而被封鎖,若您的網站未被封鎖,不代表就無不當言詞。」......唉......無罪推定原則,多麼了不起,又多麼困難呀!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忠誠的條件



10/23

看了電影「追風箏的孩子」,後來看到網上評論辯護不斷說:「這個問題(電影的漏洞)去看原著就明白了。」所以看了原著。另一方面想跟這辯護者說,如果改拍一部文學作品,在劇情出現不合理的時候只能跟人說「這原著有說,在此省略」的話(而無法從電影裡的其它線索推敲),表示這電影還不夠稱為一個完整的作品。電影是用另一種素材來說一個故事,而不是在落實故事的聲光效果。



我在看電影時也有注意到批評者提到的暇疵,應該都只是因為受制於電影長度而刪節的吧,反正它又不是個像《哈利波特》的推理故事,細節與手段的略過並不太會影響人理解到底或如何發生這個故事的。我只看故事本身,不管那社會是卑微還是高貴,也不管那社會是不是真的那樣卑微或高貴。



 



然而,這故事想說的究竟是什麼呢?他們說是「忠誠」,可是……這是指哈山對阿米爾的付出嗎?如此,阿米爾所以回去找哈山之子索拉博是為了彌補小時對哈山的背叛了?



我不這麼認為呢,因為真的讓阿米爾下定決心回阿富汗的主因,是他知道哈山與他是同父兄弟的緣故,而在此之前,他都只想出錢而已。



 



再說哈山和阿米爾之間的情誼又算什麼?瞧阿米爾對哈山文盲的羞辱(哈山也許不覺得,但至少阿米爾的動機是此),以及他老是讓哈山承擔他自己惹出的惡作劇,還有他被哈山保護卻從不感激或承認(阿米爾這樣的被保護者反應真的滿特別的,不是「軟弱」或「討厭暴力」就足以解釋的)這種種事情來看,我實在不覺得他們之間需要談什麼只在對等朋友間才談得起的忠誠、分享或信任;阿米爾不也在心裡喊過「哈山才不是我的朋友,他是我的僕人!」嗎?既然雙方不曾平等過,則一方對另一方的付出,又有什麼理由要求回應?



哈山這方又是怎麼想的無從得之,也許真的什麼也沒想,我相信有如此單純的人存在。從他的行為與對索拉博說的話中可見,他不曾有過任何不滿與質疑。這樣的態度與其說是「忠誠」,不如說是「無私」,但是是種無意識的無私,就像從小被教導成為死士或保鑣的人一樣。他們都可為主人付出一切以至生命,但那只是他們從不知道有第二條路罷了;他們所以獻身為這個人而非那個人,只是因為這個人剛好處於「他的主人」的這個位置,他們對主人本身並無關心,不在意主人喜不喜歡他或喜歡什麼,追求什麼理想或目標,更不會在主人未下令之前為主人得到目標,也別提會在主人離開(死亡)後繼續主人的遺志了(後面這些都是下對上的「忠誠」時的表現)



說他無意識,一方面固然是他想都沒想過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另一方面是與「有意識的無私」作別。後者是指放下自己的身份與金錢差距與對方同憂同樂,或是把自己非必要的東西給別人,這兩種無私都是先意識到我與他者之別,再出於同情或慈悲放下這種差別。這是有意識的放下,即使他與無意識無私的人一樣不會計較得失,但前者明確「知道」自己付出了什麼(「知道」自己花了錢與「在意」自己花了錢是不同的)、知道付出的東西有什麼價值、會對對方產生什麼影響(有形與無形的都算),更重要的是他能從他的行為中得到滿足,而不只是完成職責或任務的鬆了一口氣。



基於這些條件,我認為哈山的行為是一種無意識的無私,所以這對哈山來說不算什麼,對阿米爾來說也不算什麼。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國家管制

(查了一下才發現這文被壓在桌底下多久。因認同楊在2008/12/24發表的〈吸煙者本來就不該擁有那麼多的權利〉,卻與大哥在吃PIZZA後進行了一場言不及義的討論後,整理出來的綱要文。)



吸煙、喝酒、開車、毒品

A

1.如果一件事只能造成壞的結果,那它就應該被禁止;如果一件事不一定會造成壞的結果,那它就不應該被禁止。

2.可能有三種國家的理念:(1)本國不允許人民傷害任何人;(2)本國不允許人民傷害他人;(3)本國允許人民傷害任何人。以上的「傷害」均指肉體上的傷害。



B

1.以目前的(科技)條件來說,吸煙一定會傷害到自己,也會傷害到在吸煙者附近的人。若在只有自己一人的地方吸煙,則不會傷到他人。

2.(1)吸煙一定會傷害到自己,所以該被禁止;(2)如果在只有自己一人的地方,吸煙就不會傷到他人,所以只能禁止人民在有他人在的地方吸煙;(3)人民傷害任何人都不違法,所以沒有理由禁止人民吸煙。



C

1.喝酒要喝到過量才會傷到喝酒者的身體。喝酒後開車,極容易傷害自己與他人。

2.喝酒不一定會傷害自己。即使喝酒過量,只要不開車,也不會傷害到別人。

3.以A2(2)國家理念:人民有喝酒的自由,但是喝了酒之後沒有開車的自由。



D

1.開車一定會造成環境污染,危害到人的健康。

2.可是這個社會目前沒有辦法在人民沒有車子的狀態下繼續順利運作。

3.所以如果社會還想順利運作,A2(2)國家的法律就得多加一條但書:「除非此事對社會來說無法避免。」←A2(2)D3



E

1.吸煙對社會運作的影響,和開車是相當的嗎?

2.假設吸煙是一件對人的健康有害,但對吸煙者本人及他周圍的人來說是件愉悅的事。

3.如果A2的「傷害」僅指肉體的話,無論吸煙能給人多大的愉悅,A2(2)國家都不會對吸煙毫不設限。

4.再假設這個社會的每個人都一定要吸煙才能讓自己愉悅到有意願在社會中生活。那麼對這個社會來說,開放開車和開放吸煙就是同等重要的事。所以若承A2(2)D3之法,吸煙不該被禁止。



F

1.毒品只會傷害到自己。對有毒癮的人來說,毒品於順利日常生活是必要的。

2.雖說如果毒品真的是人類生活中的必需品,就不會只是部分的人需要它。所以,這些認為自己一定需要毒品才能活的人,照理來講,沒有毒品也能生活。

3.但是,A2(2)的國家還是沒有權力禁止吸毒一事,基於它不會傷害他人為由。



H

1.一個國家容許人民傷害自己到什麼地步?

2.如果人民傷害自己到傷害了自己的生活能力,必須靠國家來撫養時,國家還是要給這樣的人傷害自己及未來的傷害國家的自由嗎?如吸毒吸到喪失神智,或是亂生小孩增加社會負擔。

3.只在一人的地方吸煙與吸毒之別,在於兩者傷害的是不一樣的自己。它們都傷害了長期的肉體健康,但吸毒者會在肉體崩潰前精神崩潰。肉體崩潰者(死人)與精神崩潰者(瘋子),前者只讓國家失去助力,後者卻還提供了阻力;這應該才是國家禁止毒品而容許吸煙的原因吧。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看《剪刀上的蘑菇》 二版

序,我們現在很流行說:要給孩子考驗、挑戰,讓他們能從中學習到面對困難、挫折。作者說,那些沒有通過的孩子怎麼辦呢?那些因為這些所謂考驗而受傷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固然我們說給孩子考驗的時候並不想真正給孩子傷害,我們也會在給孩子考驗的時候提供幫助,不過...
若是出於善意的考驗,也許...但如果是真正的傷害呢?作者提出的問題是給善意考驗的家長,但可惜的是他故事裡的孩子所以受傷,都不是因為善意的考驗。

不太敢批評瘋子寫的故事,也不太敢批評寫瘋子的故事;陳說,大部分人寫的故事都是大部分人能看到並理解的故事,但就是極少數的人寫到了那常人看不見的世界;有可能那只是幻想,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那作者體驗過或看過。說那是胡說很簡單,但那也是開一扇新窗的可能。
我沒見過瘋子,但有可能只是我視而不見,目前所及...我不相信那是屬於另一個世界的真實,我只覺得那是屬於這個世界的妄想。
到底什麼是瘋子?這問題還真把我難倒了,我真的不知道我所謂的真正的瘋子該是怎麼樣子,因為我相信人的多樣?還是我如此擴展能理性溝通的範圍?沒法,和我溝通過的人實在太少;而看小說,作者也是為寫給別人看懂而寫的。

為教育理論作結,某人說:「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進步。」呵,你知道我當下會露出怎樣的笑容。原來...我們是因為這樣才生孩子的嗎?孩子是為了讓社會進步而誕生?為什麼不能反過來說,是因為孩子因我們而誕生了,我們才想給他自己能給他的最好世界?
現在還不想有孩子的原因,這是其中之一;另外一個,...是我還不知道怎麼不用親情束縛他。喔,我不是說喜歡這世界嗎?是呀,但這是出於絕對包容的喜歡,我可不是傲慢到「己所欲,施於人」的人,我清楚這世界對人的殘酷,如果我真有能力如此愛一個人到無中生有創造他,可狠不了心讓他面對這...不喜歡我們的世界。

《尊重表演藝術》說:只有長相平庸之人才會費心思考如何吸引目光。
很發人深省的一句話,因為我們總挑選最完美的人站在台上,以為他「覺得」他能吸引人就是他「能夠」吸引人。平庸之人不是光杵著就能吸引人的人,因此當他有這種需求時,他就會細心觀察各種人表達同一種感情的方法,當他模仿時,就是在鍛鍊演技;美麗之人無需費心思考這點,他無論有無表達,別人都在看他,因此表達的只有他自己。天才只有一面,即使他能在那一面中表現得比別人都突出,還是只有一面。
(時代累積能量到一個程度時,天才會出現;完全沒有風潮的時代,天才也會出現。但是前者的天才能帶領時代跳躍飛升,後者的天才不是被時代毀滅就是毀滅時代。)
演戲,無論演員的演技是出於自身還是模仿,演戲都不是要演出現實的樣子。藝術努力要呈現的,是隱於表相下的真實,因此狂人演的狂人未必比常人演的狂人來得狂;觀眾對「狂人」有個既定想法,演員要演到這個既定想法,觀眾才知道所演的角色是「狂人」,但演員又不能只以演出既定想法為目標,因為既定想法通常與真實相距甚遠;真正的狂人只有真實,演員卻應該融通這兩者。

大多關於演戲的故事都會犯上面兩個毛病,而這位作者除此之外還有認知缺乏的問題。〈剪刀上的蘑菇〉一劇,「瘋狂」是個重要而常見的主題和情緒,但作者讓演員用動作表達這概念時,幾乎只有吶喊和哭叫;「不是只有流血才會痛,不是只有哭喊的人才有受傷。」忘記在哪看到的一句話了,真是...你瞧這句話痛的份量有多足呀。因此在看那戲或那故事的時後,實在沒什麼感覺。我能從作者讓他們經歷過的事理解他們受傷了,但如此的受傷還不能讓我理解他們為何瘋狂;不是傷得不夠重,而是不能理解為何是如此的瘋法。
故事中,肖瑜的理由是情人(喜歡的人?)的背叛,這種失望能轉為毀滅在情理之中,轉為這麼長期的虐待...肖桓更怪,只是純粹的嗜虐,還加了「沒辦法控制自己」和「不懂得思考」做為輔助,這...任何事情要持續,都需要極大的耐力和精神力,慾望來去如梭,尤其給受虐者看的並不只有施虐這一面,你們如何憑衝動在這正異常間擺盪?
受虐的習齊這一方...還是主角呢,最是...啊,正因為是主角,所以雖然都沒有說服力,因為角色的關係,反而對他的不合理最不滿意。他說他其實不愛肖瑜,至少在他說「愛」的時後並不了解愛的含意,所以是出於故意的背叛...他對背叛並無太強烈的愧疚,那,其實也就只是肖瑜對他的背叛的反應讓他嚇到了?他驚訝自己那麼輕率的、只是想表達不滿的背叛會帶來那麼強烈的報復。那麼,這種震驚...又真的強烈到忍耐數年的折磨?真的是為了習齋?還是說每次的虐待之間還留有喘息的時間...?唔...你要告訴我他本來就是受虐狂嗎?
一篇文章有太多質疑又提不出符合劇情的解決辦法實在有點討厭喔,所以,就說到這裡吧。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喜好

9/12



我忘了說,我最喜歡這世界的,是在這世界安靜生活的人。我們知道自己身處小時代,但我們比處於大時代的人更了解大時代,至少,我們比他們更懂得欣賞他們的時代。



對於生在小時代,我們也知道自己是幸福的。要如何在康莊大道上走出自己的風格,是我們最大的難關。我們沒有需要打敗的敵人,也沒有需要用鮮血打破的禁忌;最幸運也最糟糕的是,我們沒有需要用生命捍衛的信念。一個不會為任何信念而死的人,基本上,也沒有任何信最足以讓他不顧一切地活下去。

(不為信念而死並不是因為我們不願意,而是這個世界其實不相信任何人有什麼信念可言,大家都覺得只是說說而已,當然不會用生命或鐵血阻止。於是我們沒辦法像過去的人那樣用外在的挑戰證明自己對信念是認真的。這種感覺很像一對從沒經歷過波折最後安祥終老的情人,你說他們到底愛不愛對方呢?)

當然,我們還是有信念的,只是因為,這是個把信念當笑話看的時代。所以每當我們有幸訴說自己的理想時,總帶著害羞、靦腆,在別人有機會嘲笑自己之前先自嘲謙虛一番。



笑容也是這世界的一個特點,幾乎是我們回應世界的第一號表情:捧場的笑、鼓勵的笑、無奈的笑、掩飾的笑....我們總是有在任何時候微笑的力量。一旦不笑,就會被說冷淡、沒有年輕人的朝氣澎勃,所以我們總是笑著。

在可以不用操縱面部肌肉就能呈現表情的營幕後,我們用眼睛來笑,安然地閱讀你我生命,了然回應各方來訊,也一再容忍不改變自己卻想改變世界及後代的「現在世界的主人」,大人。



大人比我們更辛苦的其中一點,是他們以為自己比我們更需要自尊,更不能倒下。事實上....自尊這種東西呀,如果真需要那麼費心維護才能保有的話,表示其人的自尊只是張脆弱的薄紙罷了,因為他不相信自己有面對打擊的能力;至於倒不倒下,也是大人弔詭的地方,一方面想培養接班人,另一方面又擔心人家真接了他的班後,自己成了無用之人。於是,一方面嘲諷新一代沒有扛起他正在扛的責任(廢話,你不走我怎麼扛),一方面吹噓自己和過去扛的人多麼有擔當(反正話都你在說,我又沒有經歷過你年輕的時代)。

呵,我包容你,大人,你嫉妒我的年輕,你害怕我發現你的蒼老。我想你也曾包容過你仰望著的那位吧!雖說這個願望你也曾許過,但我真切期許自己能確實做到,別讓這份可悲的包容繼續下去了。

(啊,我也不是驕傲到以為自己真的不會在剛扛上肩時踉蹌一下,也不是真能確保自己能扛下責任不把事情搞砸,只是....就是真砸了,有那麼嚴重嗎?不說我的同伴們會替我分擔風險,就是世界毀於此代,真的有那麼糟糕嗎?你們延續世代生命到底是為了什麼?別忘了這是個整體來說沒有信念的時代唷....)



知道自己不完美,但也知道何謂完美並努力讓自己一點點接近完美;還有,知道這條道路只是眾多完美中的一支;這一切就是我如此喜歡你的地方。

(嗯?你明白我為何一方面說個人「走向完美」,一方面又說整體「沒有信念」吧?)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碎裂

9/11 晚餐後

太可笑了,那人那樣一個簡單,僅是基於利益與方便下的決定,就這樣改變你的心情?對她來說那是一個數字,對我來說....是個....世界,雖然不完美,但已是一個世界。而完美的世界又是什麼?也只是把這個世界周邊一些不太喜歡的東西排除出去而已,它已是完美,只是有些雜質而已。

在你死前打算做些什麼事?有什麼事是只要做到後就可以安心付死的?如果我離開那裡,我會帶走一些書、衣物、電腦和我的筆記吧!書是應該帶走的東西,因為我還期待自己能從那兒得到一些經驗;衣物,真高興,沒有培養出對它的興趣,沒有增加多少;電腦中是我的記憶,有些心力結晶,對它其中搜集的某些東西還....挺驕傲的;筆記是我的生命,過去的生命,不曾回頭看的生命。那兒還壓著一封信,至今仍未開啟,雖對內容已模糊,但覺得此時去看,只是相對無言。

如果要離開這個大世界,書和衣雜物都可徹底捨棄,那不屬於我;電腦,其實可以只刪去只屬於我的東西,可我是用我的喜好在搜集,它們排列的方式也是我的痕跡,而且除了我,再不會有人用我的眼光去看它們。如此,又何必留下我的眼光所挑選的東西呢;過去是一定要帶走的,本來就只是給我自己的東西,創造它們是自愉、是無法明白寫下的日記,也許那時是希望將來自己能帶著自信與關懷閱讀自己而寫下的,但是....直到此刻,我都不能回頭看他。如果沒有在第一眼面對無限包容的眼神....那也就無法承受任何眼神。

我還不消滅它們,大概,是我還對你有點期待吧,期待你....期待你....有一天會擁有那種眼神,用那種眼神看我。
我還能繼續期待下去嗎?....我能看見你嗎....

〈談談...〉-附加快語

這是個小時代嗎?可是這個時代是那些所謂大時代的人用生命創造出的新時代呀,它真的那麼令人失望又嗤之以鼻嗎?我們讀歷史的後果竟是讓我們感嘆自己配不上這樣的前人嗎?
大小時代的分野是什麼?有災難戰爭恐慌窮困就是大時代、經歷過這些的人真的就比較成熟?那麼,為何這些人一點都不以自己的時代為榮,反到是一個個都在緬懷他們那過去的美好時代,就我們看是應該要徹底毀滅的腐敗時代呢?

我不管什麼大小時代,自己活著的時代就是唯一的時代,歷史是被理解認識的歷史,不是發生過的歷史,得明白這點。若要問我我們這時代的特點,我會說這是個有著極度心理不安定的時代。我們知道得比所有過去的人都多,我們知道何謂繁華何謂蕭條,所以一旦出現一點前面曾經走過的徵兆,大夥就急著自我分析如何如何,然後一半的人彷彿是預言者般地看著世界改變,另一半的人則著急地用理論破壞預言,以及真正努力改變產生這所謂徵兆的世界。
這社會雖精於自我分析,但其中的人因為智識開啟連帶產生的高度自尊,討厭看人「我就知道你會xxx」的嘴臉,所以一旦發現有人這麼預言,就會賭氣般地死都不肯往預言的方向走。預言只有一種也就罷了,偏偏雜七雜八又互相衝突,結果,令處理徵兆一事被徹底遺忘,大夥各自跳腳,事情擺爛天曉得發展到哪去。

說偏了,這是個什麼時代呢?依我看,就是個萬頭鑽洞、將會一事無成的時代吧!一直要到大部分的人靜下來,能夠相信自己就算放低身段與人討論也不會被搶去發言權的社會信任感出現,這個新時代才能站穩跨出第一步吧。
還是一樣,我對它沒有任何不滿,而且還覺得挺有趣的,吵是吵了點,但吵鬧的小孩總是比沉默的小孩來得無需擔心。對於批評這時代天生不如過去時代的人……呵,是在為誰的不爭氣找藉口呢?這是個很個人化的時代唷,這樣空前的個人化時代的人,竟然以為自己只要吸到那過去的團體時代的空氣就可跳得更高……真是……怎麼不說只要換個父母,自己就可以少奮鬥幾十年呢?

談談這世界吧!

說到底,我很喜歡這世界,沒有什麼真的讓人厭惡的地方,雖說相較於自然界,我對人為介入感到痛心,但若分開來看,人....並沒有什麼讓我從根本討厭起的原惡。

這是唯一的世界,將較於世世代代千萬人的夢想,這是眾所皆知的現實世界,目前還沒有眾人皆知的另一個活生生世界,至少大家都不知道怎麼離開這裡,或說至今仍沒出現能讓人信服的從另一個世界回來的人。
相較於整個大世界,還有每個人用生命經歷的小世界,大家的小世界互相交織,但是在認知上,小世界就只屬於自己,只能用述說試著讓別人理解,永遠不能真的讓人體驗自己的小世界。小世界是獨一無二的,本來沒什麼好比較,我當然不能說自己的小世界比誰的好或壞。但就是有人覺得別人的人生比較好不是嗎?是呀,不過,我不羨慕那種別人表現給我看的另一種人生,而且自省自生,我真的沒什麼好挑剔的。
生在不用為生命與身體煩惱的家庭,受正常正規的教育而未受傷害,盡情體驗喜歡的生活與享受又沒有沉迷其中,而最重要的是,最後成就的是我這一個清明的心。其他世界能讓我擁有這種心嗎?我不知道,至少這世界成就了,所以我無所挑剔。

我看見了什麼?我看見人努力地活著。
雖然我可以從故事中讀到存在渾渾噩噩、隨世浮沉卻怨天尤人的人時會覺得不耐,但是故事並非等於現實,故事為了呈現主題,需要佈置人物與背景,所有人事時地物全是作者的棋子,沒有一件事物是無故出現的,所以那些被代入渾噩角色的人物真的是渾噩的嗎?那些演出主角角色的演員真的是主角嗎?那些人物活動的時空真的只是描述某個世界嗎?我並不相信呢。
在我親身接觸過的人中,大家都在努力為未來煩惱,他們也許不像我對世界有什麼統觀的解釋(這裡的「不像」就只是「不像」而已,不像我不表示不好,只是指跟我不一樣),也許常在這世界團團打轉不知所措,但他們都儘可能地讓自己活得更好一點,即使在這過程中打擾傷害了其他人....我覺得....首先,至少他們的動機是出於對自己的善意,第二,大多數人在做傷人的事時,相信自己是對別人好。真正惡意傷人的人也是有的,我知道有,但我沒遇過....也許我沒遇過....就算遇過,我現在也不記得了。
別人的痛不是痛,過去的痛是痛,但沒那麼痛;又痛又重的,是現在和未來的痛。
說到自以為是的為人好,我實在是....他們是恨鐵不成鋼,我....我對他們的心情也很類似,但依對方憤恨的不同,我的心情總在煩燥與苦笑間遊蕩。這世界相較於過去的世界,有自我意見能獨立思考的人多太多,而且能表達意見的管道也多。大家都在大吼大叫地表達看法,偶爾喊累了停下來,不一樣的聲音立刻灌入耳中,於是又猛然跳起來嘶叫。我想,大家似乎都覺得除了自己以外的人聽到他以為的妖言禍眾後就會立刻被污染,所以才那麼有使命感地不顧嗓子吧,好像全世界就他一個人不是迷途羔羊似的....我不知道世上的迷羊有多少,但這些自認並非迷羊的人還真不少呢。

像我這樣說話的人當然也是自認非迷羊的人,不過,我很清楚像我這樣的人並非零星,於是才用這樣的環境發表,安安靜靜的,只是因為腦中有些地方吸滿了,所以才吐出這些氣息還給世界而已。
那些吵鬧的人到底為什麼吵鬧,試著用善意法則給他們解釋,也許,那是他們的工作吧?我不知道,至少,世上的確還是有非得讓人給他一個說法的迷羊存在。倒是不擔心迷羊們走進偏鋒──如果這世上真有所謂偏峰存在的話──因為迷羊的最大特點就是善於遺忘的韌性,如果真的碰上了真正的傷害,我也只能說,他就是那隻倒楣總要被獅子撲到一隻的那隻離群的羊吧。
另外對這些嘶吼的人看不慣的一點,是他們常把「教育下一代」掛在嘴邊。下一代當然是要好好教育的,而教育也的確是百年大計;但是,為什麼受教育的總是下一代?為什麼不教教自己的同代人,又為什麼不教教上一代的人呢?不要說什麼來不及或教不動,小孩也不是真那麼逆來順受的東西,你們還不是竭盡全力地試著改變?改變已成型的東西,真的有那麼不可能?又,成人與老人真的已經定型了嗎?
有時會懷疑,那是不是他們害怕看到自己的理論立即失敗的那個狀況呢?成人的確有形狀了,所以要改變他們不能用灌輸,而必須與他們接觸磨擦,這些嘶吼的人,是不是害怕碰上比自己更堅硬的人呢....塑造小孩自損的風險較低,而且成不成功不會立即呈現,更重要的是,真正去教的人不會是他,所以這句口號還真是個精闢深刻又划算的買賣呀....

真的與我深入交談過的人屈指可數,我對人的認識幾乎都是從書上網上以文字方式閱讀到的;電視的影音當然也不能說是一種認識,可是電視受限於時間,很少能在電視上讀到這個人是如何細膩地分析想法大多只有結論,而且,不會有人在電視上談自己這個人。
文字的特色在於轉折,它不是像語言那樣能「脫口而出」的東西,雖說這些年發明了意識流和即時書寫的寫作方式,但....基本上我沒好好讀過用那種手法寫的東西。而且就像我曾說過的,不是出於自我判斷的行為,人要對它負的責任的質與量並不一樣;出於憤怒的傷人跟預謀傷人不一樣,意識流所表達的看法也不等於作者反芻過的文章。我不想比較哪一個比較真,可是人能負全責的既是後者,我就只拿後者來對人進行分析。
閱讀他人文章,無論內容如何,都有種本質上的安心,因為至少發表那意見的人是沉穩地刻下字句。每每閱讀他人的經驗與反思,我都有種「德不孤,必有鄰」的感覺,因為看到還有這麼多人在用心活著,那就會覺得,並不是所有人都是迷羊,也不是所有人都在嘶吼,更不是所有人都在夢囈,有人如我一般一步步往前邁進,我們的目標雖不相同,但都認真踏實地走著;即使放眼望去空無一人,側耳聽到的腳步聲和前人放在路邊的茶水都讓人欣慰一笑。

只有在這種時後,我最像你,與你合而為一,思敬。我們能對世界如此包容,到底....是因為采真嗎?
我失去了什麼嗎?為什麼我會願意....為什麼我會放棄....我到底想保存下來的是什麼?你為什麼在被這樣注視著還能離開?
我不想倒下,我還有好奇,一絲期待與厭煩,不想麻煩別人的心,一點自尊,一點害怕留下痕跡的謹慎。我不曾存在,不想活在別人的記憶裡,更不想佔去那棺木或骨灰大小的空間。
想著想著,最後讓我踏進這裡的原因,可笑的竟然是我想到冰箱有東西放著久會壞、垃圾沒倒、衣服沒收、桌子沒擦、借物沒還、工作沒辭這些瑣事....哈....
我不能靠近她,因為靠近會被拖下去,靠近會看到不想看的東西,靠近會讓我連愧疚都化為厭煩。我沒想過我會愛她,更沒想到對她的愛會與對他的恨同時湧上。我沒想到我也有這種心情....
震驚後只有無奈,因為我不想維持這瞬間,它固然讓人有種深刻的體悟;但維持它,只有沉重又沉重,是自己的體重壓得讓人嘆息,不像行李那般一揚身就可甩脫。
所以....痛....也是痛的,只是這種痛....好熟悉呀....好像....也沒那麼難以忍受啊....
致命的打擊倒是突如其來,我忘了還拖著它,我忘了還依附在它身上,呵,如此簡單,如此可悲,我忘了我實際上一無所有,我以為我不會倒下,以為我可以成為最後仍然挺立的人,現在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立足之處。
可笑啊。你呀。

你會活下去,至少活過今晚。
在沒把那些瑣事解決前,你會活著;在沒把記憶與痕跡抹去前,你會活著。
已在眼後預演一遍了,什麼時後會在眼前上映?
呵....
好好笑唷,真的好好笑。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此時論死

(看了"記憶的美景-番外 The Rose(上)"的某人的回應...再加上...這陣子的無力感的...發言)

能夠自己選擇死的方式與時間,我覺得是很幸運的一件事。人的一生一直在學習克制和疏導欲望,但在最後卻必須由著無力的肉體將旺盛的精神拖向死亡,不是件痛苦又折辱人的事嗎?
如果精神能在最後一刻都保持清醒,還有種悲壯的氣概,但如果連精神也渙散崩潰了...會在病痛時仍陪伴在身邊的,一定是最關心患者的人,可要讓這樣關心他的人面對一具擁有愛人身軀卻已喪失原有精神的那個人...他到底在努力什麼...

人不了解死亡,但多少深淺都認識生的痛苦與喜樂;是要活到活不下去,還是活到「夠了」...我覺得人應該要可以選擇的。

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祥林嫂

早已不對東方片子抱有期待,因為總覺得不是目標太清楚就是毫無目標可言。這裡所說的目標是,「人」可以如何生活,或是人如何用「人」的方式生活。而「人」,是指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不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歸給別人,也不把不能由自己掌握的事的責任拉扯到自己身上的人。看著這樣的人的故事會有種踏實感,不會在看片的途中一直在心裡OS:「你用用腦袋行嗎?」或是「這回你又有力氣掙扎啦!」。
也許看人在這世中載浮載沉可以得個「反映現實」的美名吧!不過若過了那個所謂悲慘的時代,這種電影還值得看第二遍嗎?作者如果只是為了批評某個特殊的人或時代或偏見,那麼,除非他一直不成功,不然在他成功的那刻,這作品就只剩史料價值了。

這部片子就是上面的標準模式,而我為什麼還要寫這篇文章?是因為聽到兩句同席者的評語。
先說比較有感覺的那句吧。他說,「她是被詛咒了。」
一聽到,立刻發現這作品還沒死呢!因為竟然還會有人這麼直接的用這種所謂迷信的方式來解釋這個批評迷信的故事。如果祥林嫂真被詛咒,那她就自認倒楣乖乖下地獄就是了,有什麼好掙扎的?就是因為沒有詛咒或是有太多互不相干的信仰存在,她才會如此無所適從。如果她不認為自己帶煞,就不會把丈夫兒子的死歸於自己;如果老爺不信穢氣,就不會堅持不讓她拿祭品;如果她不信祭祀有那麼必要,就不會去捐錢拜佛;如果她不信拜佛的靈驗,又怎會因老爺的無改變而崩潰呢?
不過,我不批評人在碰到問題時走上迷信或各式民俗信仰的這種心態。這是什麼心態?說破了,跟機會成本也差不了多少嘛!想想,拜個拜比較容易,還是拼命溝通證明自己的能力比較容易?拜拜基本上沒什麼風險,但直接解決問題卻極常弄巧成拙。所以你說,人在跟人吵架、不被看重、做事老是失敗、面對不知如何下手的問題時,會選擇走哪條路?迷信的成因並非愚昧,懶惰才是。

另一句就沒什麼大不了的了。他說,「有政治味道。」
其實,只要不出現一些關鍵字,如封建、傳統、階級、改革、批判、同志...等,我都不會那麼覺得把這些字演出來的故事有那麼刺耳。這片子也許有描繪一些上下層或勞心勞力層之間人們的不平等,但因為說得很輕,聳聳肩也就過去了。
真的明說的,也只有片頭尾旁白說的「這是個過去的時代」和「這個時代已經不會再回來了」。即使他們這樣提醒我這是一種政治宣傳,我還是只是「是喔」而已。
一個好的宣傳,無論宣傳的是國家政治還是作者理念都一樣,最蠢的方式就是說「我是好的」。說它蠢,是因為它沒有用;也可以說,它只對蠢人有用。如果把這兩端的旁白拿掉,這部片子會覺得缺少什麼嗎?不會的,完全不會,所以它只是硬生生的被黏上來,就好像小說首頁和電影結尾的告示:「本故事純屬虛構」一樣,讀者看到連白眼都懶得翻,他們只想聽故事。重點是故事內容能給我什麼刺激新奇或啟示,除非自己參與其中,否則所有的事都不是重要的事,管它是真是假?
要我對這頭尾下解釋,除了「標明寫作日期」外,什麼也懶得說。

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暴躁

在腦中一片空白或是正要向某個方向傾斜時,一個名字跳進思絮鏡頭前,擋住了原本快要倒下的重量。這是最近的習慣。
我無法與他們對話,只能提供時空讓他們演出自己的故事,雖然我可以控制台詞,但因為同樣場景的故事不斷上演,同一個故事總有數不清的版本。故事的主軸可能是一種心情、一種動作,或一句台詞,但有時演著演著,主軸卻一直無法登台。
無妨的。
只是不想...只是不想掉下去...只是...只是想知道,當我墜落時,有雙眼睛在看著我。我是墜落的那個,還是凝視著的那個呢...

我不能接受的理由...我不知道是因為我有理由,還是只因我害怕...我有受傷嗎?現在?我的痛,是因為我受傷了,還是因為我正在更堅強...?
我...我不願...不願被拖下水...所以我放手...還是我砍斷了手呢...
我只知道,自此之後...我看到了最糟的情況...所以...當然有更糟的...溺水者還沒死,第一救援者先死了...如果它發生了...我不知道我不能原諒的會是誰...
已經無法更恨一個人了,但我還不想恨自己。
我在賭嗎?
為什麼...

我知道我已是采真了,但思敬...我會遇見你嗎?如果我是采真,你會是我最害怕遇見的人...
為什麼你可以這樣愛...你何必等呢...不可能的呀...你沒看見嗎...
我不願負責呀...冷酷也好自私也罷,我不願受傷呀,你沒看見例子就在眼前嗎?不要告訴我這事發生的機率有多小,我不要...
讓我對你只有愛不行嗎?這樣不就夠了嗎?
我還在痛呀。

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搖籃

唉…………

你究竟在做什麼……?



昨天參加讀書會,他說可能明、後年就要結束了。有點生氣,覺得他在賺錢?……早上的課,易經,有稍稍稍微進步一點,不過還不夠。我不算命,因為覺得自己還有力量做選擇。

最後一堂真善美,那天的空氣不算太好,前陣子終於有了午後雷陣雨,非常喜歡那個味道,沖刷著,那種味道總讓我想起自己坐在客廳圓凳上,游泳回來望著窗外……

圓山,中山足球場,大廢墟,能拆掉當然是高興的,但可惜了旁邊的公園陪葬……上次聽說國父紀念館旁邊也要蓋個巨蛋,嗯,瞬間火大到想不到用什麼詞來罵人。鳥巢與水立方只是「醜到家」,國父紀念館配巨蛋……從捷運的高空往下看被工程牆圍起來的,已雜草叢生的公園,嗯……其實我還挺滿意的,想到晴明的庭院吧。



正在看,已經看完《記憶的美景》兩本了,想買也要買了,等經濟定下來吧。很不錯的故事,剛看完「永久居留」就看到這故事,呵,總算讓我看到個好故事了。當然《琉璃碎》系列我也喜歡,不過那是因為人物大大加分,故事情節……還行而已。當然《記》也是有缺點的,文筆,敘事文筆不夠好,讓人看不清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本來排版就可以解決大部份的問題,不過也許作者喜歡把單句獨立,有時真是看起來很不舒服。

最喜歡的設定是年齡吧,不太喜歡看初戀,人總是有一大堆過去的,青澀固然有其市場,但大多的愛情都不是青澀的,成年人的愛情少了衝動,多了思考。雖然當發現菲的問題屬於「家人」類時有點失望,但幸好不是什麼愚蠢的童年創傷。話又說回來,安排這個謎底……特別是特別,覺得少了伏筆,當然如果在前面又看到一大堆伏筆又會覺得「幹嘛呀你」……總之我很喜歡前面不知道問題點在哪裡和問題結束後的生活,就是不習慣看到過往被述說或被解決吧……

另外,非常非常喜歡裡面的性愛橋段,很……感覺出那種氣氛,當然,我知道是唯美效果,反正就是覺得,如果要讓一場性愛只有完美,大概就是在這種氣氛之下的吧。



永久居留,抓到最後一場,當然,超過一半的理由是去養眼的,畢竟漂亮男體比漂亮女體好找得多,也當然,真看了,只要不難看,就不會一直把眼光放在上面。與其說是部講同性戀的愛情,不如講一個同性戀者的一生,導演沒強調兩人如何親密,只說他們如何親近而已……如果以我多年前的眼界來看,也許又會以為兩人只是好朋友而已吧,呵。

總之,故事似乎想談有關生死的問題,因此我覺得同性戀也只是用來襯托這個主題的方式之一,因為同性戀無後,所以不能讓人藉口相信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故事愈到後來,對方的母親過世後,愈覺得同性戀只是幌子,畢竟就算只是朋友,也不會那樣分開……你當然說因為我不相信同性戀存在……這也是,但我覺得那是導演也不想談的問題,兩人到底為了什麼留在對方身邊?無論生活多麼緊密,因為沒有深談的場景,就不覺得兩人真有那麼吸引對方,總覺得只是拍子合,習慣罷了。



下學期,希望是最後一個學期了,選的課都是配合時間,所以不合性的也多,困難度……這學期還不錯,有學到東西,就是日文……新東西吧,也沒有很努力……倫經令人失望,被困在文字障裡,談不到更深的東西。莊子是混到底了,也是我看輕了吧,雖說每次去還是會聽到半句碰到的話,動力還是不夠。王充倒令我不可抑制地炫耀了,當然因為我有十足把握的關係,也沒什麼好覺得要收斂的,就是察覺出自己的得意而有點靦腆吧。

現在共有4.5片認真買來的CD。還聽不太出來因演奏者不同而產生的風格變異,甚至聽不出來是不同演奏者,頂多是一首超級輕巧的魔笛夜后讓我傻眼。那天去世貿新光時意外發現了好書店和好唱片店,反是期待已久的誠品旗艦讓我失望,覺得只是把一般誠品放大些,或許還因為放大了,覺得誠品的書味被沖淡了。



去晶晶,唔,為什麼同性戀非得與性那麼靠近呢?總覺得性事雖不是應該躲起來的,但覺得不是需要被曝露出來的。店裡有與同性戀無關的耽美小說,但仍沒看到像是男作者寫的故事。目前看到的男寫手作品還不足五本,當然我沒刻意去找。看完這些作品都有……有種「我知道你為什麼會被推薦,但我真的不喜歡」的感覺,男女在性方面描寫的分歧特別大。在男寫手筆下,性器官的性事功能頂多佔一半,另外一部份一定有排洩或長像的描寫,這種長像是很平鋪的寫法,雖然偶爾也會寫多大多雄偉,但這與其說是對性器官或性能力的敘述,不如說是對性器官主人個性的側寫;不像女寫手,只會在要發生性事時發現性器官的存在。

女寫手寫的內容不管再怎麼鬼畜、瘋狂,都有種超限實的潔白,反之男寫手在用詞造句總容易流於粗俗,或說,真實。男寫手所寫的BL小說中其實不多同性戀,主角與旁人只是剛好與同性發生性關係,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男寫手筆下的愛情不常出現兩人身份落差的問題,還是「身份落差」本就是耽美小說最大宗的老梗衝突?男寫手的H很常見的「由性到愛」套路也在BL文中少見,是男寫手比較明白這種事在男人身上不可能出現嗎?

向來不喜歡粗俗,可能就是我看文偏取女寫手的原因吧,不過若繼續看太多公式文下去,可能就會受不了,現在女寫手有很大部份掉入了早期女性主義的掉過的陷阱──只要男人做得到的女人都要做──女寫手們只是看不慣被動的一方總是女人,可是把被動的換成男人後,主動者對被動者的攻勢其實沒有改變,仍舊是弱肉強食;女寫手自以為坐壁上觀,骨子裡還是不知道反省暴力的可惡。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虐文結局

以虐為主的劇情只會有兩種結局,一是停止,一是繼續;先從繼續開始講起。雖名為「繼續」,但做為一個故事的終點,它便需要與所有過程的不同之處,那就是能告訴讀者「自此之後」有某些事情不再一樣,故事將跨入下一個階段。以虐文來說,要嘛施虐者有了什麼改變─比方說換個人或多了個人─要嘛就是受虐者被如何如何了,可能是身體被做了什麼永遠的改造,也可能是心理有了什麼變化─臣服、絕望或享受─也可能是受者被施者做了什麼從前都沒做過的事。簡言之,以一個小高潮當結局。

寫這種結局不困難,甚至有些不知道該如何收尾而斷尾的文章會被誤認為在用這種結局。說它不困難是因為這樣的結局不用設計轉折變化,從開始順序發展到底即可。注意分配每一個段落的題材和描述詞,否則愈是進展愈是詞窮。



停止的結局普遍來說較有難度,但也有簡單的。最簡單的是讓施與受的其中一方死亡,原因可以是虐本身,也可以是純意外。以死亡作結所以簡單是因為不需要理由,而且幾乎在任何時候都可插入。當然作者一省力,讀者就容易有怨言。尤其是「受虐至死」極有可能讓讀者翻桌,我對《蝴蝶春夢》就有這種感覺。

比較特別的一種設計是受者自殺。特別固然是因為主角自殺的機率本來就低,真正的原因是奇怪。自殺需要理由,虐文的要件的確有被迫存在,但基於娛樂效果─沒人會抱著百分百的嚴肅心情寫或看H文的─作者通常都會讓受者在心理或生理上達到某種滿足。為了這種滿足,受虐者不會尋死的。

另一個不會讓受者自殺的理由是他處在一個「故事」而非「事件」裡。因一次受虐自殺的人很多,因第一百零一次受虐自殺的人卻很少,因為當他忍下第一口氣時,也就明白接下來能糟到什麼程度了(這裡只指性方面的虐待)。他要不喜歡上,要不麻木直到更大的打擊到來,不然自殺是不合理的。



另外有一小部份的虐文是純粹虐文,受者在過程中沒有安排進享受或舒緩的情緒。這類文章的寫作是對作者的一大挑戰。從內部的挑戰,是要保持人物的張力。這不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場景,受者可能有恨、想逃,施者也要有相抗衡的手腕;受者如何保持著反抗心情,施者何以施虐不止,可不是簡單的「變態」足以解釋的。從外部的挑戰是來自讀者。說過了,讀者讀文多半為了取樂,少半出於好奇,真正嚴肅的H文讀者也許比嚴肅的作者還要少,因此明白的血淋漓是會讓讀者心驚的。痛苦與屈辱雖然才是虐待的真相,但其實走進高掛著「虐文」之門的讀者並不想看到它。作者的文筆愈詳實,讀者愈難以接受,這是虐文與其它H文最大的差異。

純粹虐文的受者除了恨以外就剩下無所覺了,這樣的設定也難寫,有些作者甚至不寫虐待內容了。可以理解。因為說實話,性在不架空的環境中,能變化的樣式實在不多。無心的性跟飲食無二致,你知道用餐的描寫如何艱鉅。

偏偏那天看的文就選了這個主題發揮,而且還傻得用同樣的敘述句描寫性場景,而非藏拙快速帶過。我想作者是真想寫這樣個性的人吧,還很自覺自己在寫的是H虐。掉入了乏味的泥沼,又很無辜地讓讀者陷入劇情:他們開始覺得作者過分了。作者怎麼辦呢?嘿嘿,他讓這位受虐的第一人稱主角跳下懸崖啦!(久違了,懸崖兄!)自殺有沒有成功是不知道,不過我在看到這兒真是嗤之以鼻,如果這位主角會自殺的話,故事根本不會開始了。他是那種逆來順受又自動替虐待他的人找命定理由的人,無從希望起,何來絕望自殺一途?

那文的劇情如何,現在和閱讀時都沒記得過。H場雖然有看,也因文筆和頻率的關係懶得一一瀏覽。要我說它的特色,應該只有主角是位(非天生的)盲人,以及施虐者總在隨機變換這兩點。後面這點可能是為了主角的宿命觀而加進去的,讓主角覺得他自己天生命差,走到哪都沒好日子過;而前面一點卻讓我深思,是否就是連我這樣的認真讀者也有點動心的關鍵所在?

讓受者因虐有了殘缺不算稀奇,可這些受者都被困於架空環境裡─真的另外一個奇幻時空,不然也是遺世獨立的別墅、地下室、囚牢等等─他們不太會因殘缺而影響吃喝拉撒食衣住行,其實在架空環境中需不需要吃喝都很難說了。然而此文並非如此,受者繼續在生活。我對其中最清晰的一景不是什麼受虐樣式,而是主角在做一個下人的日常工作,鋪床,只是因為他看不見,所以是「摸索著把床鋪好」。這句話真讓我說不出來的難受……因為……因為不知道該用什麼心態面對殘者,在平視和包容中正猶豫著,赫然發現已在面前,還是下意識地選擇漠視……總言之,他太近了,近到令人不知所措的地步。實在不能接受把缺陷者拉入這無明的旋渦中取樂,那並不好玩也不好笑。



停止虐待的結局除死亡外還有兩種,一是外在因素,例如受者被救走或逃出、施者被抓或離開,也有可能是因大環境結束的原因,如戰爭停止等。作者如果從一開始設定好時空,並在故事進行時分支介紹另一邊的事件,產生這樣的結局不困難,讀者也會順理成章接受。最後還可以加上回憶或後續發展來讓故事氣氛拉高,有個好結局或是「惡有惡報」等。

最後一種停止式結局出於內在因素:施者主動停止施虐。為什麼他會停止?這是個大考驗,考驗作者對加害者心理的掌握。如果只是報仇還好寫,偏偏很多也許是從愛情小說跨刀來的作者最喜歡給的施虐理由是「因為我太愛你了」。看到這個理由充斥版面,我真有毀滅地球、對虐文從此失去興趣的衝動。為什麼這些作者要塑造出「愛可以成為暴力的合理理由」的假象呢?他們自己認同嗎?而且受者知道這個理由後還一副感動得無以復加的模樣,然後他們就這麼歡歡喜喜地成為如膠似漆的恩愛情侶了~~真是混帳。

不是說這劇情絕對的不合理,也不要求虐文還得負道德教育的責任,只是我覺得這種理由已經太氾濫了,氾濫到以為虐待或羞辱可以是愛的表現,更氾濫到覺得作者們不再思考如何計畫出一則好故事。我說猜他們是從愛情小說跨來的,主要就是因為當前的愛情小說已幾乎成為「無趣情節」和「沒有情節」的代名詞了。看愛情小說不是在看各式各樣的愛情面貌,而是首先看又是哪兩種身分的結合,其次看他們如何相遇磨擦,如此而已。不用思考他們到底愛對方什麼(用一見鍾情即可搞定),也不用擔心他們如何解決現實問題(給那樣的身份差距似乎只是為了將來衣食無憂,不是想揭露什麼社會問題),故事在雙方告白時已經終止,其餘皆是不斷複製和代公式的結果。品質差的虐文幾乎就是這種愛情小說的變體,想想把兩人的相遇磨擦變成虐待遊戲,一篇篇虐文不就出來了嗎?



如果你還想問我,「施虐者心理究竟是如何」還有「受虐者要在什麼條件下才會不追究」這兩個問題……尤其是後者,什麼是原諒、原諒什麼、憑什麼原諒……這些問題都讓我迷惑。不只是在故事裡而已,我說的是現實世界。原諒的功用是什麼?讓加害者不愧疚了嗎,還是能讓加害者不必再擔心報復?那受害者算什麼?沒有任何補償能讓加害不存在……難道就因為這樣,我們才對加害者的照顧比較多了……?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王充命定論

近兩次跟人辯論都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明明知道自己一定能贏,卻不知怎麼地被對方東拉西扯的解釋牽著走,以致自己的攻擊被模糊,最後不得不討論到一個不相干的點上。可能是因為知道自己正處於不確定的地方,所以開始語帶保留,有迴轉的餘地。就在此時,辯論中止。

......可能是因為我輕敵了吧?明知他這個解釋很爛,卻不直接點出文不對題,還順著他的錯誤走,最後讓他錯到一種似事而非的狀況,連我都忘記重點是什麼了。



命定論本是個至多十餘字就能解決完全的論點,即一切已有安排,無任何變數空間。依王充的說法,雖然面對命,可以逃、可以求、可以躲避、可以努力,卻都不會影響最後的命定結果。

他們說,因為不知道命到底怎麼安排,所以還是要求,如果不求一定沒有,但求了也未必有結果。那麼,為什麼求了「未必」有結果呢?因有有命嘛!好,既然如此,便表示如果求了有結果,是因為命定為有,而非求了才有;也就是說求與不求的結果仍是命定的內容,所以求是無用的。

再說「知」,知也不能改變命。不論知不知道自己的命是如何,命都會如期發生,不論有沒有能力,也不論有沒有準備,因此知命也是無用的。他們說,因為不知道自己是命好命壞,所以總要努力看看。我說,書上已說了命的到來是不需要任何條件的,不論當下處於何種境地,命造成的結果都一樣,因此知是沒有意義。

其實論證就這麼簡單而已,我到底被拉到哪裡去了......



如果要我說這套命定論有什麼縫隙,就是它容許人還有求、努力、閃避的自由。絕對的決定論其實可以說「就連去求與否都在決定的範圍中」,可是王充的命只決定結果,不管過程。舉例來說:命定今天無柴可用,但是還是可以去砍,只是砍到之後也帶不回家。這樣子的選擇空間起碼可以插進兩個論點:

1.人生目的在於努力的過程,所以就算不會有結果,只要過程有盡力就夠了。這樣王充要人不要求、知、修的人生觀就被打破了。

2.人世間的「因」與「果」不能截然二分,王充的命定論只決定果的部份,那麼請問如果有人試圖去改變這個果的動作,最後會作用於哪裡呢?即使我今天註定無柴可用,我還是去砍柴了,也許在回家的路上被人搶走而讓我空手而歸,但對搶走的人來說,他今天的命是有柴還是無柴?以結論來說,有,那麼請問他去搶、我被搶、還有我去砍柴這幾件事,還是不算在命的控制範圍中嗎?

命定論的主張,絕對不能在其中添入自由的空間,尤其不能說有一種具體的行為是自由的,因為凡是已經化為具體的行為一定會有痕跡留下,佔去了某部份的時空,這些時空是不能被抽掉的。

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月誕節

這兩天把鮮網所有有DN的站都逛了一遍,搜尋各種可能的關鍵字,最後整理出31個應該可以看看的站。評價的標準主要是故事到底有沒有架構,還是只是寫單篇,或是那種類似現代詩的作品,後兩種其實不想看,那幾乎只是重抄一遍原著,加上一點自己的心情罷了。

有架構的文也分成獨創和接續兩種,獨創當然容易塑造出作者想要讓人物活動的環境,但如果那樣的話,唯一與原著有關的,很可能只剩主角們的名字而已。



雖然整理出來的站也沒有全看完,但目前感受到最用心於原著人物、分析他們的心理的作者還是只有影野的BP。對於影野的文章,最讓我嚇一跳的的就是他說的「司法」和「無」,最感動的是「我始終把月當個人來看的,雖然大場,你或許已經忘了」,最好的H是Nostalgic Lover......說到他的H,是我唯一沒有感覺到暴力的作者了,其它......尤其故事是以兩人繼續衝突為主調的故事中,H不是一種暴力,就是一種手段......搖頭,那比男性書寫喜歡的「器官式」或「佔有式」更多了一份......哀傷當然是哀傷,而且還不禁懷疑這些作者們眼中的性到底能是什麼......



看完那麼多傷眼的文,對DN的激情又再燒了一次,正好遇上這個「月誕日」,忍不住發了篇感言給影野,算是聊表謝意吧!

現在他最新進行的BP2.1小步舞曲似乎是以推理為主軸,但說實話,那真不是他的強項呀!他的優點在於情感(我是說除了「影野流歪理」之外的優點,說實話,他能說出那些話我真的很驚訝說),在於兩人的簡單打情罵俏,其他推理呀、計謀設計呀、甚至是兩人的理性討論都相較之下顯得薄弱,主要原因正是他重兩人的情感,而主動的一方永遠是龍崎,在情感中一強一弱是沒什麼,但在論辯中想產生火花,這種基調是不可能的,這就是影野文擅於引入故事,卻不易讓故事精彩進行或漂亮結束的關鍵所在了。



***



影野大您好,我是在看完原著第一步後就踏入了您的DN世界,快要不確定我喜歡DN的原因到底是因為原著還是因為您的關係了。搖筆桿的人雖總是有話要說,但同人作品的特色是用原著的脈絡發展出不同的劇情,而非已有了個性與劇情再代入角色的名字。



真正用心看您文章的契機,是看到您謙稱為「影野流歪理」的部分,實在是心有戚戚焉,即BP2從司法體系架構講到月到底做錯什麼事的解釋。您曾提到BP2是月的醒悟,而BP3是月的改過故事,所以我特別期待,到底月會怎麼做呢......因為您的所有文章裡,月的行動力都有點低。



當您說:「我始終將月當成一個人來看的,雖然大場,你或許已經忘了」時,我忍不住心裡一緊,這正是我不願看原著第二部,或是對月到底能黑到什麼程度的同人文不太熱衷的原因。一個壞人的故事並不難說,一個讓人同情的壞人也不難寫,可是寫出一個讓人忍不住輕撫他頭頂的人物......我不需要贊同或反對,只想說:「嗯,我知道了。」



另外,我也喜歡「龍崎的31小時」的溫度;「無」對無的解釋令人眼睛一亮;也好奇「秋日光華」中的四個人會如何切磋,以及「Nostalgic Lover」的前一天出了什麼事......「Xhausted」是個好坑,對月的心理分析雖然有意思,但老問題還是月的主動性與反應不夠快─容易呆住─這點,應該可以有更好的表現的。當然,聰明如果非得用作假和硬撐來表現,還是放過他好了。



期待您的續作,並祝「月誕節」快樂。

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小看佛教教義

佛教基本上有個完整的系統:因為有輪迴報應,所以不需計較別人的善惡;因為時間拉長來看沒有得失的問題,所一切為幻;既然一切為幻又永不停止,所以要儘量在世間不受外物控制,如此死後就(有可能)不再輪迴。

你說我為什麼不信佛教……以上這套理論為何得不到我的信仰呢?(本來就不會信「教」,因為我不信儀式、不信教團組織,只可能信某種超越存在或某套理論為真。)這套理論的核心──輪迴說,我很不喜歡;或者說,輪迴是我最不想要的結局。如果當我閉上眼有張開眼時,發現自己又被生下,我一定很難過。為什麼呢……因為,我想不會有哪一輩子比我現在更完美了吧!……你知道我的「完美」是什麼意思。所以我怎麼會希望輪迴呢?



佛教的人生目的是什麼?是希望成為一個不執著而不再輪迴的人,還是成為一個不斷累積善業而輪迴不息的人?她沒回答我,其實也不用回答,最好不要回答,佛教真的有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嗎?

輪迴是什麼?假設它是指人死後會再被生出來這樣吧,暫時不提除了人以外的輪迴,那麼,有三個問題:1.輪迴有沒有目的?2.有沒有可能不再輪迴?3.輪迴本身有沒有價值問題?

如果輪迴是必然的事實,那麼它就沒有目的和價值的問題了,只是這樣一來還會產生一個問題,即輪迴的選項是不是自由的,就是有沒有可能控制自己下輩子會變成怎樣的人。如果沒可能控制,人世間就沒價值可言,因為不管此生有什麼表現,輪迴只憑運氣,一輩子的報應只會在這輩子。

如果有可能控制,那麼控制的標準是什麼?假設是善惡吧,那麼善惡的獎懲為何?可以輪迴到環境比較好的世界嗎?那麼這個好壞的標準又是什麼?如果是貧富的話,嘿嘿,是指現在被大家認為天生幸福的人就是前輩子的善人,他這生就是來享福的囉?反之窮人,我們也沒有必要可憐他囉?如果輪迴真的是這樣,那麼人行善的目的就是為了生在好一點的地方,讓自己一直保持在所謂上層的的世界裡。



如果輪迴不是必然的,假設還有一個不必輪迴的世界,無論它是虛無還是靜止都好,假設那就是所謂的「涅槃」吧,那我們再問,涅槃世界跟輪迴世界有高下嗎?如果涅槃比較好,要怎樣才可以進入涅槃?或者反過來問,為什麼會有輪迴這個比較不好的選擇存在?人做錯了什麼才得輪迴?答案1,惡人才要輪迴,好人可以離開。答案2,對世界有執著,有「造業」的人才要輪迴,而不執著,「放下」的人可以離開。

答案1是一個很詭異的答案,因為這麼一來,輪迴圈裡的善人就會越來越少,而越晚離開的人由於「進朱者赤」的緣故,越難離開,而世界理所當然地愈變愈壞。ps:別說什麼菩薩會回來救人的說法,因為這裡討論的是遊戲規則會導致什麼後果,菩薩的行為只是特例,不在原先的規則裡,並沒有規定說那些脫離輪迴的善人一定要回到輪迴裡。

答案2看起來合乎人情一點:對世界有所留戀的人就繼續留在要輪迴的世界,沒有的人就離開。這樣還要問最後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涅槃比輪迴要好?或者問,為什麼造業本身就是錯的?為什麼執著於任何事都是錯的?難道人生真的沒有任何事物、任何價值值得堅持嗎?這個問題我實在想不出合理的答案,看到的答案都是把「輪迴」跟「造業」做同語反覆而已。所以我想,涅槃跟輪迴應該沒有誰好誰壞的問題,而只是人生的兩種不同選擇。



***

聽到另外一個解釋「涅槃」的意思是透過「不執著」所看到的這個世界;即涅槃世界與現實世界無物理上的不同。這樣解釋當然也是可以,甚至也可以說涅槃世界本身就是不執著的報酬,不執著的人並不會在生命結束後得到什麼不用輪迴的獎賞。

可是,這樣的態度到底有什麼根本上的理由比投注心力於現世的態度好呢?如果這個世界就是唯一的世界,為什麼不值得執著?

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己丑年春節

﹝初一﹞



﹝初二﹞18:30

第二天晚上。今天上午騎腳踏車後,唱了一下午的歌。雖然喜歡唱歌,但其實不喜歡,因為會發現自己的限制,就是沒有,也常被別人干擾。唱歌也許該是件私人的事吧!

今天的三餐我都不喜歡,所以拼命啃白飯和火鍋料。現在在的阿姨家雖然還是沒有「家」的感覺,但至少比下午待的阿媽家好。怎麼說呢,實在是……那裡實在是……雖然也許他們住得很自在,但我真慶幸自己的家不是那樣的。每個房間都太大大高,無法從格局看出個性的房間……

在阿姨家,我們住和室。這個房子雖也有另人不敢恭維之處,但一些小地方獨立來看都挺有味道的。

現在房外也傳來唱歌的聲音,他們真的很喜歡唱歌,也從唱歌的環境中養成那種大嗓門。

明天也在這,後天才去台南。明天說要做土窯,他們叫做爌窯,用茶葉當燃料?

到現在為止,只花了車資和禮物的錢,這是作客的好處,不像旅行,即使晚上住進旅館仍是不安定的,只想著明天該離開去哪。在這兒,吃完飯後可以四處走走,雖說景色平平,又會到處被狗叫,但還是放心的。



﹝初三﹞10:30

有點期待但實際上沒做什麼的早上。半夢半醒時已察覺到肩膀痠痛,因為昨天的腳踏車。並不累,只是車子不合身而已。

爌窯似乎是件成本很大的事,要堆出一個半人高的土窯,然後在裡面生起大火,火一直燒一直燒,聽說要等到下午才有得吃……(不是「要燒茶葉」,而是「要用柴來燒」。)

好像要去採草莓?不知道,我無所事事好久了,現在在房子旁的木搭涼亭裡。她說,這裡的所有木頭都是阿姨的先生自己撿回來的漂流木。的確有那種味道。



14:10

採完草莓回來。爌窯的完整作法是把整個土窯燒得熱烘烘的之後,丟入包起來的食物,然後把土窯弄垮,埋成一個大包,用土的溫度把食物悶熟。

採草莓沒什麼,但上去的途中經過鯉魚潭水庫,水是綠的,終於在這看到有水的河道,這幾天往來的苗栗─台中橋下水流真是悲哀。

載我們上去的是一對年輕夫妻和他們的兒子,兒子是普通小小孩,媽媽喉嚨沙啞,爸爸開車很恐怖。

回來家裡沒人,沒吃採的草莓和泡芙,反而吃了從沒吃過的甘蔗。



﹝初四﹞13:30

三點要去車站了。早上起霧,他們說是好天氣的預兆,所以今天天氣很好,現在吹的風也很舒服。早上又坐車去……去另一個舊車站,斷橋站吧?這車站比較有觀光的感覺了。

在橋的另一端,一個橋墩上生了樹,樹根佈滿橋墩,一個小孩沿著樹根往上爬。前一天看電視上的宮崎駿特輯,在龍貓時他說:「希望可以讓小孩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有爬樹的衝動。」看到那小孩,我不禁微笑起來。



16:20

終於踏上還有發車的月台,已離開阿姨家,往台南去。



17:45

經過斗六,天開始暗,田裡有秧苗。



20:50

搭公車到到台南北邊的鹽池站。



22:10

梳洗好,心情放鬆多了。在火車上看到成功大學的招牌時心情雀躍,但在不租機車後開始下滑,結果是搭公車到了這兒。

租車,擁有一台車子這種事,應該是在旅行中有安全感的一個重要條件吧?因為那代表了隨意移動的能力。

台南的公車可以找零,一塊錢的零,全票是18元。公車是……可能是台北淘汰的遊覽車吧,比我們的校車破爛,不過坐起來還算平穩,不會有解體的暇想。

她朋有家半年沒住人了,一進門就感覺少人人氣,像旅館的感覺。

明天要去台南的明勝,億載金城和安平古堡,一聽到要去那兒的時後,就想起大哥的嘲笑,有點不太想付錢去,哈!看公車路線圖時想起該去台南孔廟。台南的公車分佈像台北的捷運,但載我們來的阿偉勸我們別對它抱太大希望。



﹝初五﹞8:00

坐到滿新的公車。台南公車在上車付錢,司機會給一張像銀行號碼牌質感的車票,下車時收回。

車裡有電視,收的頻到是真正的電視頻道,而播的節目……唉,又是那低俗沒品的連續劇。這種家庭式低俗比愛情式低俗更令我反感,因為與現實太接近,幾乎就可以用在身邊人上,而那些話語或觀念,更是光聽就覺得噁心……



22:30

今天早上先去了安平古堡,台南公車路線大約有十條,88與99是觀光公車,免費,顏色線似乎是春節加開,也免費,所以今天的行程就靠這些公車了。

古蹟的門票都是全票50,半票折半。安平古堡沒什麼特別的……不過花園草地整理的很乾淨漂亮。

從砲台看不到河,瞭望台的玻璃都封死了,所以我的照片都是從樓梯窗台照出去的。

古堡後面是老街和天后宮,很熱鬧。天后宮今天迎神,有舞獅表演,鼓的節奏和我習慣的不一樣,獅子不拉採球和紅布條,而是灑糖果給觀眾,並以丟出一個鳳梨作結。

老街非常非常……多,縱橫交錯。本以為只有三條,結果愈逛愈多,人潮也隨之出現。我們離開時已過了三點,在老街看到有群都有些年紀的婦人處理蚵仔,所以我吃了蚵仔煎,她則吃了棺材板,看起來只是把濃湯倒在厚片吐司裡吃的食物。還看到一種自己做的糖,用炭火把糖弄滾,然後倒進底部有蛋糕基坐的小杯子裡,再加進蘇打粉,糖就會膨漲成一個小蛋糕的樣子,聽說是種很甜的騙小孩玩意兒,叫做「碰糖」。

離開古堡區,卻一直無法在劍獅國小(不是這個名字,是因為國小裡有很多劍獅造型而取的)等到要搭的紅線車,所以搭綠線到底,越過橋到原住民公園和林默娘公園。原住民的設計其實都很好,只是我總覺得在那種地方買東西很有萬眾注目的感覺。林默娘公園是風箏的大本營,第一次看到那麼多風箏在天上飛,而且還看到人家把特技風箏放起來。

公園的河是很安靜的河,還是只有前段是這樣?雖然有風在吹,雖然河面有載觀光客的船,就是覺得安靜。沒有人像我坐在那邊看著河面發呆。

結果我們用走的到億載金城,也沒進去。億載外面的樹林很像大安森林的感覺,除了沒鋪上柏油而搞得等車的人都是風沙的爛停車場以外。



﹝初六﹞8:45

離開住了兩天的房子,這棟公寓還不錯,放在台北也行,但它有刷卡裝置,連搭電梯都要刷卡。

從鹽行到車站,中正、中山、中華三條路都經過了。台南的某些道路有編號,像是省道編號那樣,只是圖型是紅色的底。

昨晚給她另外一個朋友請客,是個應該還算有錢的人吧,但……似乎有點被錢衝昏頭了?我不知道,但至少他自己是想給人這種感覺,但我不那麼相信……奇的是她信了,還試圖跟他解釋錢沒那麼重要,呵!這種東西能談嗎?對這種人,就是別跟他有金錢上的往來就好啦!

(忘了在哪本書上看到:我們總是為了自己也不相信的論點跟別人爭得面紅耳赤,只是因為說出口時自己是半開玩笑,對方卻認真回應,因為不想輸人而開始為不相信的論點辯護。在大陸我也因為不服輸而跟人家辯論起大白天在公園睡覺的人是「悠閒」還是「懶惰」。)



﹝初七﹞

初六那天,終於到了久違的成大。一從後站地下道出來,氣氛就完全不一樣了,一整排的出租機車,起價竟然是前站的三分之一倍!

越往成大內走,校園越安靜,跟我想像中的成大差了十萬八千里,雖說知道是因為春節的關係,還是覺得有點遺憾。

今天又跟另外一個朋友出遊,年輕多,也容易相處的多,跟她能說話。知道她的名字叫「13」但從頭到尾沒叫過。說到這兒,發現我這幾天一直很注意人家說話標不標準的問題,尤其是「是」的發音最讓我豎起耳朵。

成大的建築風格大多以紅色為基,注重顏色,不重形式。校園的草坪滿多的,但都沒有讓我想坐下去的意思。在我的提醒下去找有名的大榕樹,其實是一個「榕園」,在台南看到最多的樹就是榕樹了,但怪的是這些老樹都需要別人扶它一把,否則都有倒掉之虞。在景點,樹鬚長到快著地時,他們會用水管套住,然後插入土裡,這樣樹又多了一個支撐。榕園旁是乍看之下沒有很大的成功湖,再旁邊是老建築,中國文學院。

唯一知道的兩條與成大有關的路,就是勝利路和大學路,現在又多了「育樂街」。育樂街真是用來育樂的,我們在那裡吃了中餐。下來之後第一次感受到南北生活價差,我們吃的是蛋包飯,在台北,同樣的東西可以賣到七八十以上,在這兒,最高五十元。

吃飯時我們聊天,我說,珮雖然知道自己有什麼看法,但卻不懂得說服別人贊同自己;對於自己認為是錯誤的事,也無法以理搏之。她們說,觀念的問題本來就沒法談。我說,在某個限度內還是可以談的,並不是要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但起碼可以解釋出自己這麼想的一套道理,不要只是說「我就是覺得xxx,說什麼都一樣」。要擊敗一般人的某些人生觀其實是很容易的事,並不是人生觀本身容易被擊敗,而是一般人不可能過的真的像自己的人生觀一樣確實。拿昨天「利益至上」的人生觀來說,不需要去管利益到底值不值得畢生追求,只要找出這個人的人生是不是所有事情都真的以利為標準來衡量就夠了,你以為勢利眼真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嗎?想做還做不到呢!

台南孔廟是間中規中矩的孔廟,沒有道教的建築風格,也沒有繁複多餘的裝置擺設,更沒有塑孔子和他弟子們的神像來拜(除了孔子牌位的天花板有太極圖讓我一時轉不過來,還有把所有有名的文人都當成「儒者」來供奉的牌位讓我苦笑外)。廟與學堂沒有肅穆嚴謹的感覺,但是一個會讓人自動安靜下來,不喧嘩跑跳的地方。

參觀完孔廟和誤看為是「孔廟勢力範圍」的「孔廟魅力商圈」後已是如果回程,可以在晚上就回到台北的時間了,可她想去五妃廟和吃小吃。在安平買了副長條形撲克牌,每張都是台南的古蹟文物。這撲克牌共有三款,一款是我買的,但另外兩款全是台南小吃。雖然知道臺灣就是個食物發達的地方,但在古蹟最多的台南仍是如此比例,只有苦笑。說是苦笑,是沒有心痛可惜的第一感覺,如是在大陸,這感覺就常常產生,看到他們不重視、沒有好好保護,或是規劃地讓人們難以親近古物時,都會覺得難過。是因為知道臺灣的東西都很年輕的緣故嗎?還是出於相信臺灣一定會漸漸保護好,而大陸卻會漸漸走下坡的憂慮呢?

沒幾步看到一間二手書店,這是在台南看到的第二間二手書店,忍不住走進去。一眼看過去覺得沒什麼,雖說乾淨、整潔、有分類、有佈置,但是還不到讓人眼睛一亮的地步,直到進了它的廁所。說也奇怪,這天去的兩間店雖都沒什麼大不了,但它們的廁所都乾淨到讓人訝異,也小到讓人發笑。出了廁所,想不到還有個後屋,那就是讓人想仔細一瞧的室內設計了。沒有樓板,必需先往下到地下室再上來,而地下室設計成一個小展覽場,這天展的是用筆來做文章,有些是筆雕,有些是雙關,都附上一兩句點睛的短句。這是一間叫做「草祭」的二手書店。

走到五妃廟時,我想我們倆都累了,我的腳底有點痛,她我不知道,不過至少精神上是累了,拼命往前,沒注意緩和步調,也沒說話。

五妃廟以「廟」的格局來說非常小,也許該稱它做「五妃塚」吧!因為是靠著背後的塚而建的,建築也沒有臺基、柱子和簷廊。還在想五妃是怎樣的人,還是嫁給了誰,結果沒想到她們是因殉死而被供奉的。我的意思是,殉死在我們現在已不是會被稱頌的道德了,但我們仍然供奉著這個地方,而且也不會在介紹完之後多加上「殉死是古代婦女因為被灌輸的道德,今日風氣已開放」之類的警語。這也就表示,當我們立這廟或在參觀這廟時,都不是以這道德到底值不值得現代人尊重,而是能完全融入當時情況,以那的時代的標準來敬重她們了。是對聯的其中一聯「王盡丹心妃盡節」提醒了我,每個時代的第一道德都不同,她們做到那個時代人們認為最該做到的事,所以我敬重。

坐統聯一路衝回台北,高速公路上車子不少,但大家的速度都很快。滿喜歡這樣靜靜看著流動的感覺,流著車、流著人、流著水、流著光……她問我為什麼要她不要一個人在台中停一晚,我沒回答。本來想回答是因為錢的關係,可她都說要一個人留下了不是嗎?才想到,我可能只是希望同去同歸吧。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動筆

去金石堂,打算拿傅的新書,但因為不到500,想買些東西湊數,就這麼在那小店中晃來晃去。也許晃了很久?也許只是書店太小吧。被引動想買三四本書:《舞動九歌》、《心理罪》、《戰爭畫師》的作者的新作,還有沒看到在賣的《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事實是到最後什麼也沒買,連書也沒拿,因為「是兩個系統」。一時只覺得厭煩,便踏上歸途。



從敏的課程結束後,心理就一直保持著休息狀態了,連考試也沒有改變,從那時到現在,似乎還沒有做全一件事,1.通鑑6B版。2.《論》、《易》的整理。3.看完任何一本書。大概都會在20或80的時後停下來,然後閉上眼睛。



現在正在看漫畫《琴之森》,是一色真人的作品。偶爾看到它的動畫版所以找了原著來看。小時後的節奏比較緊,但是人物的個性有點表面,海的母親和阿字野的個性都太淺了,由其是阿字野,明明佔有那樣重要的位置,台詞與動作卻如此之少,他是怎麼教阿海的?他對阿海和自己有什麼想法?之後他想做什麼?結果他似乎就只是個鋼琴老師而已。

進入蕭邦後,寫得稍微深入的是雨宮,不過......應該算寫得真吧?想靠近,又想超越,或說遠離。其實仔細想想,他對阿海的行為挺過分的,自己受制於對方,找到對方後,在對方的幫助下重新站起,但在大會上,又對阿海的熱情抱以對立。雖說故事中阿海都沒有掛心,但那只是因為阿海是那樣的人而已。曾在〈阿瑪迪斯〉說,天才雖不善世俗生活,但都對世俗之人抱有一顆天真的善心,他們無意傷害,只是不容易了解別人,甚至對自己也不甚了解。在「對世人的善意」上,的確在阿海身上看到了,瞧他想起雨宮的畫面,都是兩人一同遊戲的場景,反之雨宮只記得他被阿海的琴聲震攝的心情。故事對兩人對彼此態度的落差有滿有意識的凸顯,可是每次都只是重複雨宮的冷漠和阿海的熱情,都沒有他們因為對方與自己的落差感到不對勁的反省,所以在下一次見面時,兩人的態度還是一模一樣。這種設計光是用天才與庸人的基本設定,已顯疲態了。



下個禮拜要去台中……去台中,一點都沒有要準備旅行的感覺,不是錢或行李,而是沒有興奮和激動,或者說,越想越不知道會如何發生。我是喜歡他的,非常喜歡,但是有些事……適合一個人做。



在網上看完《心理罪─畫像》,呵,難怪出版社總要限制網路發表。不過看完後,的確慶幸自己沒買。其實看完第一個案子就覺得不值得了,因為……因為太簡單?不是我猜的出來,而是,太理所當然了。雖然我不了解人的心理運作,實際的運作,但……我不覺得人是這樣理所當然的生物。不過,既然是以心理學為基礎的故事,也許就是會如此……吧?

另外就是人物了,對方木有些失望,可能是我習慣了「聰明的人就是冷靜的人」的設定,所以對於方木有心理創傷、注意到兇手在針對自己時的憤怒,還有對女友及同學的隨波逐流時,我都感到怪異。而且除了他以外的配角們,真的完全是用環境來想像他們就十拿九穩了,他最好的「朋友」要將他趕出宿舍,還有他女友對他說的那些看起來很了不起的情話,幾乎就是肥皂劇的照抄……

我不覺得人是這樣一種容易被影響的生物,就算真的被影響,也不會那樣明白的表現出來,因為冷漠是這個時代人的最大特色。他們也許會起哄,但都非常明白自己在起哄,所以除非對方完全不反抗,不然就是一碰就散。所以無論是犯罪者或是周邊人,都不是能用過去的理論就能簡單分析的人。從這個標準來看,你就知道我喜歡《戰爭畫師》的理由了,因為那種冷,那種虛無,我太熟悉了。

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

通鑑7-8 長夜將盡 等待黎明 (2/2)

(續)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六、有人不屑恬事夷狄 寧為國死 有人不知朝廷文官 究有何用


沈斌致力抗拒契丹,在他的城被攻破後自殺。李彥韜本為石敬瑭帳下,現為石重貴腹心,瞧不起文官。在這樣戰亂的時代,武官這麼想雖是自然,但當時的文官表現看來真是不好。


這種好武輕文的態度一直延續到宋初太宗才開始改變宋初好武,人不悅學,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屋云云的歪詩,都是從那時後流傳下來的。宋太宗會有這樣的改變可能跟他當時繼立的方式有關,雖不至篡位,也是自立。當初太祖臨終時派人去叫他的兒子來,但由於此人是太宗的暗樁,所以來的人是太祖之弟太宗,就這麼當上皇帝。在他之前,宋朝的科舉三年一次,僅錄取30人,而且還只能當最小的地方官;太宗登基後改變了制度,於是文教開始興盛。(用這種方式登基到底跟興文有什麼關係?)


 


七、晉軍將士用命 陽城敗敵 契丹通國上下 本自厭兵


景延廣主政當然跟契丹決裂,於是雙方終於兵戎相見了。這次對局,其實應該還是契丹佔了上風,可是為什麼在陽城吃敗仗的是契丹呢?主因是契丹輕敵的態度讓晉軍憤怒,士氣提升;次因則是當天風沙極大,軍多無用,於是晉軍以突擊得了一勝。


 


八、民不安業 據寺結寨 邊境之上 兩面姦民


在中原與契丹的交界處有批人因宗教的力量聚集在一起,他們視誰能滿足要求而投靠任何一方。因宗教而結合為勢力的情況在史上不是特例,只是在五代十國,如此無所依傍而處境堪憐的人民比任何時代都多。


 


九、貪鄙怯懦者為將相 焉能不敗 賣國圖利者為主帥 遭人戲弄


陽城之役不過是一時之勝,而非國力之勝,偏偏晉就這麼以為,開始驕奢起來。胡三省以勝不可恃為旨,用「標準寫史模式」寫了篇短文。另一方面的契丹在吃敗仗後被喚醒,開始自立自強,於是後晉馬上就要亡了。


桑維翰因勸諫不要寵信優人而遭以皇帝為首的厭惡,契丹見縫插針,佈下圈套。陽的圈套是派人來降,陰的圈套則又是擄獲臣心;為什麼很多晉臣願意跳入圈套?多半還是希望從中得點好處。晉與契丹表面上劍拔弩張,私底下的暗盤活動可熱絡得緊;駙馬杜威為主帥仍嫌不足,這種人盡皆知的事永遠只有一人不知,石重貴授以實際兵權,於是杜威賣國的準備已做好了。


A.                暗盤管不到衝鋒線陣的將軍王清,他老實地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仍不見後援跟上。


B.                杜威跟將領們談好了投降後的個人位置,召集來軍隊。「軍士皆踴躍,以為且戰」,聽到主帥宣佈投降,令其放下武器,「軍士皆慟哭,聲振原野」。


以上兩段通鑑將之並列,可如果杜威的心機真的人盡皆知,A就不應該發生,所以《中國通史簡編》沒有採用。


投降後,契丹將代表最高將領的赭袍給了兩個晉臣,通鑑作者認為這是在耍弄這兩個人,胡三省則認為是在收買晉軍的心;這種收買的方法確實很巧妙,但是用巧計不能久長,所以之後契丹還是無法待在中原,這是胡三省讀史的最終心得。


 


十、都城不守 殺掠搶奪 士民驚恐不已 倉皇辭廟 亡國之恥 言者為之痛心


難以想像的悲慘荒謬景象:張彥澤是陽城之役中奮勇作戰的將領之一,如今成為契丹主的代表進入首都。「帝坐苑中,與后妃相聚而泣,召翰林學士范質草降表。……太后亦上表稱『新婦李氏妾』。」自認為宋遺民的胡三省註道:「臣妾之辱,惟晉、宋為然。」皇帝本還想找曾為舊部的張彥澤來談談,請他兩次才來,來了之後「微笑不應」,這笑中的輕蔑可真是無以名之。桑維翰見態度倨傲的張彥澤,將他罵了一頓;桑維翰當然知道說了的下場,但他既然自認是一個該對當前情況負責的人,說這些話就是應該的。


張彥澤縱兵大掠,自己也在城中胡亂殺人,打著「赤心為主」的旗幟,為哪個主呢?見者笑之。這幾乎是一種黑色幽默了,他在想什麼?其實不用想也知道不會長久,可看來張彥澤已不願想到今天以後的事了。


在張彥澤將皇帝與太后等人趕出宮的一幕上,胡三省說:「亡國之恥,是連說起來都會痛心的,何況是親眼見到的呢?程頤說真正的知,就是最引動內心深處感受的知,當時的人就是有這種感覺。是天造成的?還是人的責任?」


 


契丹入主中原朝政後的表現非常糟糕,所以他們停了一段時間也走了。K. Wittfogel(魏復古)對中國的國家起源提出「水利國家說」的理論,認為中國所以形成一個國家體系,是為了要整治大河以利農耕而建立起來的。(此說已被錢穆及何炳棣兩位先生推翻。1.中國古代的農作物以山耕為主,不需要大量水來灌溉;2.中國的大型水利系統是春秋至戰國年間才建立起來的。)


他又與馮家昇共同提出「征服王朝與滲透王朝」的理論,征服王朝是指北方遊牧民族「在很短的時間」內進入中原統治,契丹族是第一個;而之前的匈奴、之後的鮮卑都經過長久的磨合,已習慣中原文化後才進來,這叫做滲透王朝。征服王朝由於快速進入,所以將自己的文化也帶了進來,跟當地的文化結合,產生一種新的文化。


這套理論的目的是打擊中國人傳統上都說:「別的文化靠武力打進來沒關係,因為中原文化會慢慢同化他們。」Wittfogel認為若是征服王朝進來,則其離開的時後,當地的文化已經不同了。這套理論日本人相當喜歡,可是老師認為他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中國在契丹來去後的不同之處,即無法證明中國有因契丹這個所謂的征服王朝統治過後而決定性的變質為「第三種文化」。再說中國史上又有多少個符合以征服王朝形式進入中原的民族?


老師認為文化還是有高低的,其間若有磨擦,必是高將低給同化。證據為在中世紀的時候,遊牧民族都紛紛有建立自己文字的衝動;當他們有了文字後,也不是想發表自己的著作與文化,都是在翻譯中原的書籍或佛經,可見他們的確是在被同化著。


契丹入主使整個中原社會次序都亂了;盜賊四起,契丹無法治理只有溜之大吉。可見即使真的一個異質文化突然闖進來,想產生新文化也沒那麼容易。


利歌:應該說,要看新文化本身已發展到哪一個層次而定。契丹和蒙古或滿人,至高也只到第二的制度層次,他們可以改變中原的服飾打扮,也可以改變政治體制(元的軍政就被傳了下來),但既然中原文化已發展到以第三層的理念(儒道)為核心的文化,只要這點沒被替換掉(不是增加),中原人就不會願意承認中華文化變質了吧。


 


十一、吾不知中國之人難制如此 己得疾契丹之主 死殺胡林


十二、自古亂亡之國 必先壞其法制


(略)


 


十三、馮道乃五代名臣 歐陽文忠深入評論 通鑑係史學巨著 司馬溫公特意記載


本章主要看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對五代的敘述。


1.                五代是一個武人的時代,他們無法組合為一個堅固的朝廷,無論這朝廷是好是壞,都一樣被重整。宋朝抑制這些武夫的惡習,才能讓社會穩定。


2.                五代文官無不貪暴放縱、明爭強奪,馮道沒有這些行為,所以是當時官僚的最高典範。


3.                馮道的特點就是能看清楚局勢,永遠選到利的位置上。


4.                舉馮道做事的例子,夾敘夾議。


5.                總評:「哀莫大於心死,馮道就是心死透了的人。」稱讚馮道的人都跟馮道一樣心死了。必須等到人們開始願意講道理,一個新的時代才開始,也是宋代的意義。


6.                最後一句話:「當然它是唯心主義哲學,根本性質是反動的。」標明寫作年代與地點。


 


十四、周世宗思政治之方 王朴獻策 天下事皆籌劃至精 頗稱上意


十五、唐莊周世 二王孰賢 治民用兵 高下判然


 


l          船山宋論‧太祖


宋太祖無德無功無背景,能得天下的理由只能把天給抬出來了。宋太祖懂得憂懼所以能得天命,正因為他一點本錢都沒有,所以才那麼小心謹慎,最後得到天下,消除自唐僖宗以來的亂世氣氛,清明的世界得以出現。


 

通鑑7-8 長夜將盡 等待黎明 (1/2)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1225 資治通鑑-晚唐五代


捌、長夜將盡 等待黎明


l          推薦書:《不死學家》 大衛‧費里德曼著 賴俊達譯 高寶出版


所謂「不死學家」,是指研究如何延續生命達永恆的學者。本書兩個主要人物是查爾斯‧林白(Lindbergh)和艾利希斯‧卡瑞爾(Carrel)。關於林白,我們大多會知道他是第一個駕駛飛機越過大西洋的人,是一個傑出的飛行員、冒險家。可是若以相同問題問歐美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人,他會說林白是在二戰時支持、同情納粹的人,他在全(美)國各地巡迴演講,為德國說話。


推薦本書的明尼蘇達州林白史籍館館長說:「過去那些研究查爾斯‧林白的人辦不到的事,本書作者大衛‧費里德曼辦到了,他讓世人終於知道林白和卡瑞爾醫生獨特合作的真相。本書涵蓋了各種挑戰性的議題:生物工程、醫學研究、偏激的種族優越論……讀來真是太刺激了。簡單地說,本書作者是一個說故事的高手。


至於卡瑞爾,他除了是以血管縫合術和器官移植研究得到諾貝爾獎的人以外,也是個矛盾而複雜的人。因為「他是一個傑出的醫學家,卻相信禱告的療效以及超心理學;他是天主教徒,卻支持生育控制跟安樂死;他敬重他太太,卻認為高等教育對女人是浪費;他喜歡小孩,可是他從未有過小孩;他是實驗科學家,但他自認為是哲學家。」其實卡瑞爾與林白都是在某個領域中的傑出人物,可是除此之外,他們並不完美無瑕。


本書的人物身處二戰前後,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我們可以透過他們看到那時的科學研究、政治與人們的觀念和想法。老師說,作者也許沒有打算講一個很正確、全面的故事,而是想說一個好看的故事。本書情節環環相扣,高潮迭起,讀來令人意亂神迷,並且還談到了許多重要的問題,如科學目的、生命意義、文明價值……等等。總之,是本令人即使放下休息還不停回想的好書。


 


l          不推薦書:舒國治著 《台北小吃札記》皇冠、《窮中談吃》聯合文學


本書說明一種新的吃的觀念:簡單、素淨、不要加太多調味料。可是老師在它的推薦下去了一家店,結果覺得不划算。所以即使在應推廣本土的今日,仍不能推薦。


 


l          書單:


1.          《好思辯的印度人》 沈恩 先覺出版


本書的文章原發表於美國最頂尖的刊物上,所以難度較高,而且內容會重複。


2.          《不完美的年代:索羅斯給開放社會的建言》 喬治‧索羅斯 左岸文化


作者絕非善類,但介紹者說可以從此看到一個人如何進行精細的思考。


3.          《為什麼讀經典》 伊塔羅‧卡爾維諾 時報


明星作家閱讀經典的心得。


4.          《說吧,記憶》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大塊文化


老書。看到帝俄時代的沒落貴族。


5.          《黑天鵝效應:如何及早發現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是發生的事》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大塊文化


作者說報紙和電視上的資訊都一再重複,如果把這些時間挪去看書,幾年下來就會變得很聰明。


6.          《西藏的故事:與達賴喇嘛談西藏歷史》 湯瑪斯.賴爾德 聯經


達賴喇嘛講西藏的歷史。


7.          《墓中回憶錄》 夏多布里昂 網路與書


老書。黎烈文在談到法國文學時,最喜歡提的就是夏多布里昂。


 


l          上課筆記


一、恭謹禮敬 侍契丹主如父 卑辭謝罪 以兒皇帝自稱


後晉是因為契丹才能成為中原的政權之一,所以後晉高祖石敬瑭對契丹非常恭敬;他以小事大的原則有二,一是從上至下的重賄,二是低聲下氣。可是契丹方面卻沒有做到以大事小的保護與照顧,反而貪得無厭、頤指氣使、態度粗暴。為什麼會如此?也許還是因為契丹終究是個文化較落後的地方,他們對於需要長時間陶冶才能熟悉的行事規則,顯然相當陌生。


【石敬瑭何以不反?】


眾大臣都對契丹的態度感到憤怒與羞辱,石敬瑭不可能一點感覺都沒有,可是他就算生氣也沒有表現在神色與行動上。可能有兩個原因:1.他了解當時情況,在衡量彼此勢力後,覺得對抗的獲勝機率不大。2.無論如何自己當初借重了對方,如今實在不好意思背信。契丹主耶律德光曾說石敬瑭是個有見識的人,因此我們不該把他看得太輕。


 


二、安重榮恥臣契丹 力主擊之 劉知遠考慮多方 不主妄動


安重榮不願臣事契丹,他上表說己方雖然不是非常強盛,但也不是沒有力量;只要願意的話,還是可以做些什麼事的。通鑑節錄他的上表後,再後面加上「表數千言,大抵斥帝父事契丹,竭中國以媚無厭之虜」。這是非常奇怪的一種寫法,因為從前在摘錄上表時,那摘錄的部份就已是重點,實無必要再寫大意;這也是通鑑末段有些草率的證明。


桑維翰提出三點不應與契丹決裂的理由:1.契丹強而晉弱,打仗無勝算;2.天下初安,不利動武;3.結盟有利,反之有害。胡三省說桑維翰的理由雖然正確,卻只是從利害觀點來考量,至於義理觀點一絲也沒提到。石敬瑭想必是聽多了安重榮等人的大道理了吧,正在猶豫之間,最實際的桑維翰給他了一個維持現況的好理由。


 


三、唐主勤聽政 誤餌丹方 李璟即大位 是為元宗


南唐烈祖李昪勤聽政、愛護百姓,唯一的問題就是吃丹藥。這種丹藥不可能長生,治個病倒還沒問題;不過有讓人急燥的副作用。因服食丹藥而身亡的案例在唐朝時已不少,但直至五代,上層社會仍保有此風氣,後周世宗也是一例。


朝臣分為兩派,一是讀經書的儒臣,得當前的國主重用;另一派則是文學之士如馮延己,與後任唐主元宗李璟較為親近。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了一個故事:王安石看到他的姪子在唸詞,問他最喜歡哪一句,答說喜歡「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王安石說:「未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王國維說,王安石說的這首李璟的〈攤破浣溪沙〉,最好應是首句:「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人間詞話》第一三章)


 


船山說只抽農人的稅,會使他們負擔太重。而且按田畝大小和田之肥瘠定稅賦高低也會令農人不樂耕種。


 


四、景延廣稱有十萬橫磨劍 桑維翰請遜辭以謝契丹


再把鏡頭轉回後晉。景延廣也不願稱臣契丹,總是故意挑起爭執;現在的晉主已到最後一任的出帝(齊王)石重貴,正是由景延廣所擁立,所以對其頗為信任。景延廣對抓來的契丹牙將講了番狠話,不外乎挑釁契丹主之言;這位牙將說自己記不得這麼多,請景延廣寫給他帶回去。景延廣照做,所以之後契丹真的火大了,他賴都賴不掉。


【劉知遠何不言?】


劉知遠是將來的後漢高祖,此時為後晉之臣,通鑑說他知道戰端一定會被景延廣挑起,可是因為景延廣正如日中天,「不敢言」。胡三省則認為劉知遠是「不欲言」,打算坐觀朝政敗落,從中得到自己的好處。這種從有限史料中進行更深一層的認知與猜測被當今史學視為禁忌,可是這種動作可以培養出人的思考習慣;史實的真與假只需交予學者,一般讀者不必自我設限。


 


船山讚景延廣對抗外族;有人批評景延廣把後晉弄垮,船山則說後晉從前對契丹的態度早已與亡國無異。接著船山仔細分析當時後晉與契丹的國力,認為後晉也不是完全沒有勝算。


南宋的韓侂冑主要有兩件事為人所知,一是批評朱熹(時報考科舉必須保證自己為朱子學派),二是北伐失敗;再加上其為人輕浮,所以大家對他的北伐也認為只是好大喜功,船山為其北伐辯護:「成敗,天也;得失,人也,或成而敗,或敗而成,視其志力而已。」意思是做事最重要的是盡力,結果如何不重要,也不是自己能完全掌握的;能掌握的既是動機與努力,就該以此來評斷是非。


 


五、斬衰服中作新壻 左右失笑自亦笑


高祖石敬瑭過世還沒下葬,繼任的石重貴就要娶他的弟媳婦。朝臣們來慶賀,石重貴說:「皇太后命令我們不要太聲張。」經過石敬瑭的棺木前時,將酒灑在地上說:「這是皇太后的命令,先帝您也不需來為我慶賀。」於是旁邊人和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禮法既是為情而訂,所以為了情而違禮法可以接受,但這一幕真是既違禮也違情。為什麼會如此?也許還是只能拿「終是夷狄」來解釋吧?


Ps:這是沙陀人,西突厥人。之後到土耳其成為奧斯曼(俄圖曼)土耳其,表現不錯。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