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公館的二手書店
茉莉開了分店,在過了最鬧區(從刀削麵到茶中傳奇的斜路)之後的下一條街垂直路上。原來的自來水博物館前地下店縮減為只有影音CD、雜誌和大學用書。新店是一樓和地下一樓。
古今書廊換了地方,從原本的汀州路紅豆餅鬧區改成三總急救院區前,與汀州路垂直,臺電大樓右側的巷子。都是一樓,但分成兩間。
雅舍在誠品後街中式餐飲路上的二樓開了分店。
師大路與和平東路交口,捷運臺電大樓站5號出口處,開了新的「書寶二手書店」。有一樓和地下一樓。
胡思二手書店公館店開張,在生活工場那一排的二、三樓,但入口要從茶中傳奇旁邊上去。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故事‧逢冥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穿越文的陷阱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俄式〈願〉速評
雖然修和筑對他們的伴侶都有點無可無不可的感覺,但是實在不相信修會和筑一樣幸福。因為響的行為...像是最後的手銬和強暴,還有之前的賣房子,真的毫無尊重可言,已經不能用緊張或獨佔欲...或像夭那樣的耍賴來開脫了。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曾昭旭〈「俘虜」主題試探〉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曾昭旭〈「窗外有藍天」欣賞〉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曾昭旭〈「芭比的盛宴」觀後〉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曾昭旭〈「凡夫俗子」觀後記〉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忽如》轉載眉批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忽如一夜春風來》心得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誰,在網路上,謀殺了愛情?》網路版
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資治通鑑系列推薦書目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烏塔哈根《尊重表演藝術》
沒打全的原因當然是因為耐不下心來,而且大概也是覺得好好看完序言後腦袋就有進了點東西了。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中現代史家選讀-8 郭沫若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中現代史家選讀-7 范文瀾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霸王別姬 電影
那個時候的人,真有那麼愛聽戲、崇拜伶人嗎?他們知道自己喜歡的東西是多有價值的一種藝術嗎?如果有的話,為什麼伶人那麼容易就被新的政權欺侮?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樂於鬥他?農民鬥地主我可理解,但在臺上表演給你看的人跟你有什麼仇?如果一般人的藝術水準高,非京戲大牌不聽,則把這些人全拉下後,他們聽什麼?
我覺得在一開頭捧他們的那些戲迷只是在一窩風地媚俗罷了,真正懂戲懂角的人,其實少之又少。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空白
下了一個搬家程式,也都架好了,但看著那新站,愈看愈沒感覺。而且試著咕一下也咕不到,乾脆把那站又刪了。
其實從yahoo家族開始,這站腦波盪漾本來就是為我自己設的,而來到這裡多年,相信一千點擊數也都是我自己的痕跡;曾收過回應,幾個月前也都刪了。
每每在自己的地盤出現別人痕跡,總是難以遏止地厭惡煩躁......無論網路還是現實都是。
中現代史家選讀-6 錢穆
推薦書
早安財經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Beck《忽如一夜春風來》眉批(思)
Beck《忽如一夜春風來》眉批(感)
Beck《忽如一夜春風來》眉批(解/誤/疑)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中現代史家選讀-5 陳垣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中現代史家選讀-4 陳寅恪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二評《瀟湘》
崢嶸有這樣的質疑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一件「據說」困難的事在「眼前」理所當然的上演時,自然就會無視那據說,而認為不能克服這困難的人反有問題。
從桑韻入宮到三個孩子出生的時間,桑韻這方的自信是愈來愈強,而說他的人則是愈來愈弱。可想而知,三個孩子的耳中眼前幾乎不可能看見桑韻的爭扎,尤其生活地點為極為單純的皇宮,別說他們壓根不覺男人與男人在一起有何異常,就算他們不知何為「女人」或「夫妻」,我都不會覺得奇怪了。所以桑韻問他們的「也許忻澈根本無法接受這種事」,當然,他們不會相信這是個選項。如果忻澈在這種情況下生長沒變成雙性戀,真的反是奇事。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中現代史家選讀-3 湯用彤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APH討論串重點整理3(下)
版友sle對版友wee在「不認同APH還要發表關於APH的『吐槽文』」的勸告。不過在版友wee寫這篇回應時,來自第二篇發文者che又發了一篇排序第四的再回應文,而版友wee把對第四篇文的回應也發在第三篇上。但依文章脈絡來說,還是把以下版友sle與版友wee之發文放到第四篇討論。
APH討論串重點整理3(上)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等級B的《春風渡》by十世
就元素來說,有用到穿越、宮廷、生子、戰爭、第三性別。
前一天關機結束時,給了B+的高分,但看完全部,下降到B。
其實光就它的兩次生子場景,已經夠給B的等級了。我看過的生產文,沒一個這麼......寫實,至今看過的,應該就是蝴蝶、《哀豔是童年》,還有尼子的文吧......
怎麼說呢,它完全呈現了一個人在生產中的驚惶、羞慚、脆弱、汗水、血污......這些產者的考驗......一個不願脆弱的人被逼迫脆弱的......的......難堪過程,而且是非─常─長─的過程。當然,懷孕過程也是,煩躁、身不由己、無止息的重擔......我不想讚美他身旁那位的陪伴,因為這是「本來就該做的事」,但因為不符合這基本條件的人實在太多,所以我還是要為他拍拍手。
故事‧眛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中現代史家選讀-2 張蔭麟
中國現代史家論著選讀
貳、張蔭麟(1905~1942),史學功用在普及
·
推薦書
1.
《失控的未來:揭開全球中產階級被掏空的真相》史迪格里茲
天下文化
閱讀歷史,終究是為了了解今天的世界,而了解今天世界是為了佈置出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這是讀史總是比讀一般小說故事更嚴肅的原因。對當今世界影響最大的學科應是經濟學,所以本次介紹兩本經濟學著作。
本書連續問了三個問題:2008年的華爾街風暴是怎麼回事?美國政府處理得好不好?不好的原因為何?作者說因為整個經濟學出了問題,他說「美國式的貪腐」就是將最貪腐的開發中國家都想像不到的龐大錢財交給華爾街,然後只要發現窮人與中產階級有錢,就想盡辦法把錢搬到金字塔頂端,用看似合法的辦法。
作者還說現行經濟學的人性觀點是「一個會計算、理性、自私且自利的個人。沒有容納人類同理心、公益意識或利他主義的空間。」最好的經濟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步步被培養成這個樣子,所以當他們畢業時,根本無意抵擋百萬年薪的誘惑。作者無法原諒金融業的道德敗壞;與質問監視金融體系的機構沒有盡職相比,他更想問那些剝削他人的經濟人:良心到哪裡去了?
2.
《價格戰爭:評估地球價值的新方式》拉吉.帕特爾
時報出版
本書不如上本之結構嚴謹,故事和例子較為零散。他說:「經濟衰退的起因並不是經濟學知識的匱乏,而是特定經濟學知識的氾濫成災,資本主義精神的過度發揮。自由市場的五光十色遮蔽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無法以其他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一百多年前英國作家王爾德一語道破:『今天世人知道每一件事物的價格,卻無法瞭解任何事物的價值。』」「民主的勝利不是來自投票箱,而是透顯在能夠實現民主的環境:平等、負責、政治的可能性。」
此次介紹的兩位作者是屬於同一陣營的人,他們與芝加哥學派的傅利曼站在對立面。最近傅利曼的代表作《資本主義與自由》也再度發行了,可能難以在剛看完史迪格里茲等人的作品後閱讀。
利歌:發現老師看重(讀給同學聽)的部分都是作者用道德批判的口氣來說話的部分,而傅利曼論述己說之正確,草閱過都是用數字統計在論證,其實史迪格里茲也未必不是如此。也許老師只是想要說服同學,而批評對方「不道德」遠比批評「不正確」有更大的煽惑力。
·
賀麟〈我所認識的蔭麟〉
·
熊十力〈哲學與史學─悼張蔭麟先生〉
賀麟與張蔭麟從學生時代就是好友,他的哲學傾向與張不同,較偏唯心和陸王學派。
梁任公影響了一代的年輕人,但是當他在民國十八年過世時,只有張蔭麟這位「繼承梁任公學術志業的傳人」寫文悼念;雖然可說是時代改變、有新一代社會領袖出現的關係,仍令人唏噓。
張繼承了梁任公「了解傳統文化以提升國民素質」的學術志業,並且他做為一位「中國學人」,對自己的在文、史、哲學上的學養也毫不懈怠,奠下非常深厚的基礎;這點無論當時還是在今日,都是非常罕見的。
·
《中國史綱‧鄭子產》
本篇是《中國史綱》中以人為一節的第一篇。在流暢的文筆中,我們輕易地把握住子產的一生事業。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了一篇「記傳體原型」,張蔭麟從編年體的《左傳》裡搜羅材料,改用記傳體刻劃出這麼一個人物。
一個偉大人物的傳記,不可或缺的要點如下:1.與眾不同的幼年表現;2.出人頭地的契機;3.成年後行事表現;4.時人評價;5.影響時代。
子產主持的鄭國,南北夾在楚晉兩個大國之間,所以鄭國國務最要緊處為外交。在內,子產處理的方式是用許多人才,配合各人的偏好能力,將他們放在適當的位置上。在外,他清楚敵我情勢,知進知退。在治民,他定刑書、不毀鄉校、重視吏治、日夜籌度、實踐決策。
讀子產的傳記,不要只想著怎麼把自己變得像子產那樣神奇,畢竟像子產這樣第一流的人物一定有一些先天優勢,我們未必學得好;可是我們可以從這篇傳記中看到一個真正的政治人物應該怎麼做事,我們又應該對政治人物有哪些期待和要求。這種眼光的鍛鍊,是歷史能教我們的更深一層的東西。
·
《中‧孔子與教育》
張蔭麟在寫這篇時一定碰到了一個大難題:太熟悉所以難寫。如果我們讀這樣熟悉的題目還可以發現精彩之處,那一定就是張的功力所在。第一段,引子,孔子以前的社會;第二段,儒家的成立,一群有共同理念的各式人才,準備隨時散播各方,「這樣一個知識的領袖不獨沒有前例,在後世也是罕見的。」
第三段,六藝:禮之本,感情,比行為還要重要,只可惜他的弟子和後世儒家都沒能體會這點;詩是當時外交場合的實際應用工具;樂,雖然已失傳,但若孔子認為它有陶冶個人性靈以至整個社會品質的強大力量,張就覺得應讓人知道音樂的重要性;易和書類史籍比較平凡。
張認為孔子在道德的教說上並不是「述而不作」,因為孔子「一以貫之」。在他的理解上,一以貫之的是「仁」的態度,擴而充之的「智仁勇」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全德。
·
《中‧鄒衍荀卿韓非》
荀子,當然免不了與孟子的比較,但張蔭麟是從個性入手。他說孟子是個豪放粗獷、重視「浩然之氣」、給人震撼的一個人;荀子則是個謹慎細膩內斂、講道理的人,所以才提出「禮」對人和社會的燥動加以約制。
張還認為戰國末期的思想特色就是混合,所以他說了很多荀子受墨家、道家與傳統影響的例證。張所取的比較角度總能讓人輕易分清特色,尤其他現在的寫作篇幅有限,能在這樣的限制中發揮當行辨析能力,真是不得不讚嘆。
法家,核心觀念不是以法治國,而是「尊君」,這是它與其它家派最根本的不同。論述法家實際治道時,用一問一答方式呈現:為何國家治理不好,其他家派的治道有什麼條件、法家的又有什麼條件,一對照之下,無論是法家的對象君王還是我們讀者,都會被吸引。
本書的預設讀者本是高中生,一群剛開始有思考能力的年輕人最容易用哪個方式接觸哲學?張對資料有深刻掌握是無庸置疑的,可是他必是思考過這個問題後,才寫下這些精采文字。
·
《中‧秦始皇與秦帝國》
開篇是李白的〈古風之一〉,張蔭麟說這是一個「掀天揭地的巨靈的最好速寫」。接著,從贏政與呂不韋的緊張關係開始談秦皇的諸多事蹟,最後七國統一;對秦皇宣告新帝國成立的詔書,張評道:「所有六國的罪狀,除燕國的外,都是製造的。」表示文件記錄有其時代功能,千萬不要以為那就是實際發生過的事。
張看到的秦朝圖像,並不讓那個「在他自己看來,人力所能做的好事,他都做了。而且他要做的事,從沒有做不到的」光明英武的秦皇站在中間,他看到的是那些「不識好歹」、只希望秦皇速死的黔首(百姓、人民)。只因為「他(秦皇)的一切豐功烈績,乃是黔首的血淚造成的!誰給他去築『馳道』,築『直道』,鑿運渠?是不用工資去僱的黔首!誰給他去冰山雪海的北邊伐匈奴,修長城,守長城?誰給他去毒瘴嚴暑的南荒,平百越,戍新郡?誰給他運糧轉餉,供給這兩方的遠征軍?都是被鞭朴迫促著就道的黔首!」接著一連三次的「這還不夠」細數秦朝人民受到的暴虐。張蔭麟採用詩一樣的語言呈現他心中的秦朝,以勞苦的人民為秦朝圖象核心,這是他的終極關懷。
·
〈北宋的外患與變法〉
史家張蔭麟的特色,可從它對史料之選裁、圖像重點之把握,以及他無與倫比的文筆中輕易發現,但是在這篇文章中,以上特色都沒有水準以上的表現。
總括來說,張蔭麟對宋人的幽微心理不夠貼近,而他在寫作此篇的身心狀況,可能也是令人不忍嚴厲批評的原因吧。
另一種的宋朝圖像,老師推薦錢穆先生的〈士大夫的自覺精神〉。
·
關於秦國修築鄭國渠的附加小題:
《史記》〈河渠誌〉,《漢書》〈溝圳誌〉都是講黃河,《後漢書》以下再也沒有任何黃河的記載,因為東漢以後黃河基本安定。中古時期黃河安流的最可能解釋是:(A)因為北朝政治清明;(B)因為北朝政府用了很多漢人,其中不乏水利專家;(C)因為北朝的農業發達,興修水利;(D)因為北朝是胡人政權,變農為牧。
答案為D。原先土地從秦國開始就從未停止建設水利工程,到了北朝,這些工程都荒廢沒人管,變回原有的自然生態,所以黃河才不氾濫。
本題出自譚其驤〈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1962)(連結),他是當代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圖集》(連結)之主編。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中現代史家選讀-1 梁啟超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故事背景
故事的背景有三種。
第一種,現實場景,即讀者生活著的場景,食衣住行作者不需說,讀者也不好奇;
第二種,現實一角場景,故事與當今基本上是同一個時代,但故事中人處在一個普通人不容易看到的地方,那裡的基本氣氛與習以為常的生活非常不同,但確實存於同一個時代;
第三種,跨時空場景,非當今時代,空間不定,食衣住行一定不一樣,價值觀則不一定。
第一種背景的故事看似簡單,實則尤需經營(經營故事),因為一切都與當今一樣,工具一有誤差就會被指出,價值一有動搖就會被討論,沒有「那個時候就是那樣嘛!」的逃避空間。這種故事基本上就是不給故事中人或作者逃避的空間:問題就在面前,請你提出解決辦法!
第二種背景特別需要經營(經營背景),故事發生在那種情況下一定有理由,先要解釋人物是怎麼進去的,然後解釋那邊與這邊有多麼不同,又解釋人物如何融入這樣的場景,最後還要解釋人物如何離開、離開後有什麼改變。這種場景具體來說常見的是監獄和軍隊,國外其實也算,但有些作者只是貪圖國外風景和制度,無意經營,那故事的「背景營造」項目上就不合格了。
抽象的來說,所有以少數族群為主題的故事都算是這種背景下的作品,只是似乎只有純文學類的小說作者才有此意識?耽美作品大多都無視此點,他們把這目前還是少數的群體視為主流,故事中人一切身心環境都與現實無異,似乎只要把關鍵字改一改,故事立刻就能從BB變成BG。這絕不是錯或不好的問題,事實上,少數族群與現實主流無二致,他們絕對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作者若真想呈現他們與我們一般平凡的一面絕對沒問題,只是總該有些作者該去提醒主流;弱勢族群是有些不一樣,可是這些事實上的不一樣不應該緊隨道德評價;他們的聲音小,純純粹粹就只是因為他們確實是少數人罷了。這種寫作態度可以讓全不知有少數族群存在或對其只有刻板印象的多數族群知道:有另外一些人與你不太一樣的人與你同存於世,但是你們之間的相似之處絕對比相異之處多。
另外,職場小說或一些類型小說(如推理、經濟等)算是介於以上一、二種背景之間的類型。故事發生在現實,但是是一般人、非該職業人不容易了解的一個世界。愛情是可以包含在任何一種類型的小說中的題材,但只有專門探討愛情現象或愛情價值的小說才配納入成熟的愛情小說類中;如果只是故事中有一對情侶或夫妻,但他們一起或分開的行為無關於他們之間愛情的「質」的轉變的話,其實也算不上愛情小說。以上區分只是提醒想寫愛情小說的作者,寫愛情小說需要的準備絕不只有兩位主角而已。
第三種背景,首先要問一下作者,為什麼故事要發生在那一個時空?那個時空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如果不是那個時空,故事就不可能發生嗎?若是古代,當然最大的差別在於社會制度,尤其是發生在官場或皇家的故事,社會制度一定會影響到這故事,所以若作者要把人物放在那個背景,如何面對這制度是一定要提的。可是又太多作者選擇無視這樣的制度,用的方法不過「眾人被感動」或「眾人敢怒不敢言」兩種,我不是說這兩種不可能──對,就是不可能──但是如果「愛情萬歲」模式能解決問題,作者又為什麼要把人物放在那樣的背景中呢?這種方法除了侮辱那個時代的一種我們不理解的價值觀──如古代到底視愛情或婚姻為何──、讓我們對自己的現存制度自滿外,還能做什麼?
太多穿越作品都是基於這種心態寫出來的,穿過去推廣今之制度、觀念或科技,然後那邊的人就一副終於醒悟般地當你是神一樣地崇拜……混蛋!改變一個時代的任何一個實存環節都不是像拔釘子那樣容易的事,每一件事都與其他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就如當世早已發明無污染車,為何汽油車還是滿街跑?因為已經用它用了那麼久而且也確實解決了行動問題,所以就算有更好的也還沒必要換啊。觀念?連我們這號稱虛無又相對的地方都不願放棄自個相對的這邊,你還要那不相信相對的世界信服另一套觀念?制度更不用說了,先問自己能背出多少個改革成功的案例名吧!注意是「改革」不是「革命」唷!
其實第三種背景的意義除了認識一個新世界外,最重要的還是要能透過時代看到人吧,無論怎樣背景的故事,說的看的都還是當代的人,作者終究是對當代人說話,用一個不一樣的簡潔時空(古代、未來、架空)讓我們想起同樣在我們這個污濁爛熟的時空中,有一些東西還是在默默發光的。所以我並不反對人物反抗社會壓力,但我反對他們用的方法是無助於我們解決當世問題的方法,就算皇帝真的可以讓所有人嚇到閉嘴,那又怎樣呢?我們能讓誰閉嘴?古人可以提把劍把所有不服他的人殺光、可以離家闖世,這是作者希望我們拿來面對困境的方式嗎?更何況我們知道的古代印象其實都是被極度切割再過份放大的古代啊……
希望無論發生在哪個時空的故事,都有讓我們拓寬視野、反思自己的作用在。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評《無根攻略》佈局設定
在為他赴湯蹈火,逼進目標時,竟發現阻撓此事的人是自己的第二個知己,又會有什麼反應?
這是《無根攻略》故事的背後推動力量。
可是作者沒有經營這份力量,主角早已做好決定,他下了死局,接著只要等著時間流過,令第一知己享受全盤大利就好。作者並沒有從一開始就讓讀者知道這點,我們隨著故事進行跟著人物跳躍翻騰,奔向目標。直到最後一刻,作者才讓戲裡戲外醒悟:一切都在計算之中,安排給諸位的結果就是一個慘字。此時故事中人能做什麼呢?之前的所有掙扎奮鬥都成了笑話,現在能做的不過就是接受、彌補罷了。
從這點來看,《無根攻略》的先天佈局是很不足的。為什麼要再看一次呢?看這場不求生就是死、求了生還是死的過程?
始終不明白帛錦有何可愛之處。外表?如果這是真的理由的話,那我真不必看這本書了,但好像又真的只有這點。其他他到底會什麼呢?他除了嘴裡不曾對帛泠說過一句討饒的話之外,哪裡不屈服了?他不討饒是為了什麼?「苟延殘喘」是為了什麼?跟阮寶玉「私奔」又是為了什麼?什麼都沒有啊!他什麼打算都沒有,既不反抗又不報復;不低頭是硬氣、沒有受素燃所制是堅強,是,如此的確能證明他沒有被折斷翅膀,但是他也沒有想飛啊!帛錦給人的感覺與其說是冰冷,不如說是沒有溫度。
阮寶玉這邊……他有什麼優點呢?對帛錦死纏爛打、甜言蜜語……唉,內容真是別無新意;智力嗎?有是有啦,可以從他破那些小案看得出來,不過真要比起偵探小說的推理……對手計畫本不縝密,解答當然也無法令人拍案叫絕了。至於最後……或說最前的那一計,「高明」?是啦,比其他所有計謀都高明,但無論如何,一點都沒有如履薄冰的緊張感吶,而且讀者真讀到的是他在最後受不了這計謀而死的場景而已,實在沒有使人嘆服的本錢。他真的為帛錦做有實際效果的事,不過是為他頂撞帛泠,然後陪他一起被帛泠虐待而已嘛!這很感人嗎?
故事唯一吸引我的,大概只有一個接一個的案子而已了。喜歡看這種有確實場景的文,不要只是佈景而已。人物除了吃喝拉撒睡和談情說愛之外什麼都不用做,那樣真不明白作者為什麼要給人物這個背景這個身份了。
但最後把這些案子大網一收反而倒胃口。當然有注意到每個案子都帶尾巴,可是這尾巴有引導讀者接近真相的趨勢嗎?蕭徹是大魔王無可厚非,但阮寶玉是大魔王之後的大魔王……有這個必要嗎?這個安排除了破壞三人情誼、把故事氣氛一口氣轉向外,有其他作用嗎?看了結局再回過頭去,有發現本來沒有發現的線索嗎?(不要跟我說頭痛失憶,那不叫線索。)你會為謎底揭曉而有了「原來如此,這樣一切都說得通了!」的感覺嗎?沒有吧,有的是「怎麼會這樣?」的感覺,這個謎底雖然與眾線索不矛盾,但卻沒有必然的連繫,就算蕭徹是自己想出這個計策的又有何不可?
看完這作品後幾乎能確定,殿前歡真不擅長大場面。他沒辦法描寫兩股勢力的此消彼長,也不擅長寫反面人物的失敗場面。他們幾乎都是在正面人物的一個念頭轉動之下立刻落敗的(以閱讀時間來說),《一》的韓焉和《無》的帛泠,都看不出到底為什麼會戰敗。但作者確實有在經營他們生命的最後一分鐘,韓焉最後跟流雲說的話就不錯,帛泠和老狼的交流也還算可以。只是光是描述他們的最後一秒而不說最後一個月,不僅對他們不公平,也太便宜正面人物了。
唯一有點佩服的,大概是作者竟真能塑造出另一個「寶玉」吧!用如此大招牌的名字卻能另創風貌,確實該讚美的。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桃夭《琉璃碎》二評
真是,拜託好好去經營出一種心情或一個小場景啦!勸幾句就認輸,爆事件又波冷水。老梗起筆,不斷劃出周遭疆土又回到老梗上......拜託你要不走出去要不別往外看啊!
***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作品。特別之處不在故事,而在筆法。
愛情小說,理論上當然會有兩位主角,但此書幾乎只有一個人存在。故事以第一人稱回憶方式書寫,而且所有對話都化為此人角度述出,這種筆法加上主角的清冷個性,形成了一種在夜半獨自倚窗,輕搖酒杯,從呼吸中吹出的故事。
主角的身分是某古風王朝的首相,另一位當然就是皇帝。如此安排並不特別,但大多採這種安排的作者都沒有採用如此安排的合理理由。
真正的宮廷鬥爭,是像《雍正王朝》那樣陰沉詭譎的,但愛情小說的宮廷鬥爭只是兒戲,不過為襯托主角們的英姿煥發呼風喚雨之能。就像只要當了「江湖俠客」就不用為荷包擔心的武俠小說不思議一樣,只要故事人物是「皇帝」,他的任何荒謬決定就有辦法讓其他人物嚇得「皮皮銼」而不敢反抗。而只有當這皇帝要與他的伴侶攜手共赴美好未來時,早該出現的其他「老臣」才會抬出「律法」來阻止,不過當然,經過一場艱苦卓絕地愛的證明後,雜魚就會被感動,規則也消失無蹤......
也許真是如某人所說的,寫古風小說,愈上層的佈景愈好搭,愈不實用的器物事件愈好寫,因為上層留下來的史料本來就多,而且人們早被無數電視劇誤導到天方夜譚了,所以宮廷是古風文學的第一場景;反之寫到當代,愈是小民生活的事物才愈符合大眾口味,上層社會的故事反而少之又少,因為大多作者沒有做這份功課的耐心,一錯就錯的離譜。
本書作者選主角的職業時想來也是因為上面的理由吧,不過「藏拙」地很好。
確實有爭權奪利,但敘述其事都沒有超過兩段,主角關係也沒有因此動搖。作者沒有傻傻地爆出一場驚天動地大事件,然後主角神威地把事件草草解決;一篇愛情故事,描寫事件之篇幅應依有沒有影響到兩人來取捨編排。所以此故事的登基動亂、外族侵擾這些在政治歷史上的大事都是簡單提起並放下;而皇后動手動腳的「後宮」之小事,卻被詳細寫出。
這是愛情小說的基礎形式:除了愛情,什麼也不談。
ps:進階形式則是:凡是談到的,都與愛情有關,只要讀者能看出那些隱喻。
不過兩人身份在故事上還是有用的,像是兩人會在一起的原因、之所以在瓶頸中無法自拔,還有最終解決故事的手段都與兩人身份有密切關係。可以說,這確實是個只會發生在宮廷間的故事。
一個結構小小巧巧、自得圓滿的故事。推薦給想抽空看篇小文的讀者,以及不懂寫小、也暫時寫不了大的作者。
另外,慶幸自己第一次看到的是實體版,寫到「風起」的那句就收筆,麻煩各位把網上狗尾版本的「現代重逢」打上馬賽克吧。
桃夭的其他作品在版上精華區以「白骨貓」之名收錄,品質......不保證。《琉璃碎》的同系列作品是《救風塵》和《舞月光》,調性還算相似,但後兩本的寫作區域又回到一般作品的泥沼,就不特別推薦了。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一受封疆》年表計算法
當然發上真正的討論版就免不了被挑戰了,意料之中,但……沒有負面情緒還是假的。撇來撇去,也不過一些情不自禁,連解釋或辯論的起跑點都不到。而且也不斷告訴自己:創作者無需用作品以外的東西發聲。
當然還是有令人滿足的……像是作者來訊、邀請放至百度百科,還有某個人說看到最後眼睛一酸…… :)
整篇文章出於對韓朗的心疼,續於對華容的敬仰,終於一個幸福的開端……這就是我一再提筆的原因了吧!
===
《一受封疆》年表計算法
因為有人稍稍懷疑就忍不住認真了起來,真是……呵。
不過還是因此將思路整理地更清楚了,而且也注意到之前沒發現的「宮亂」和「滅太子黨」之間的時間差。本來一直是將兩者視做同一件事,仔細一想就發現有點空白;但再用力一想,發現原本猜的是對的,兩件事絕對在同年發生。
※此故事的時間計算要以懷靖為核心。
六,p41
到臘月皇上就滿十八歲了吧。
二十一,p124
康佑六年,撫寧王韓朗獲罪,被賜毒久身亡。
以上二證可知,前句的時間點是康佑五年,懷靖十八歲。也可推出康佑元年登基時是十四歲。
三十三,p206
那一年他(懷靖)十一歲,還差三天就滿十二。
……結果是夜宮中大亂……聖上當時已擬好草旨,廢太子立他為儲,韓焉大勢已去,所以鋌而走險,走了這步險棋。
以上可知:宮亂時懷靖十二歲。
※第二步,計算康佑之前的年號。
關於韓朗中毒的時間點有兩處提到:
p64,康佑五年十二月:「十四年無眠。」
p290,康佑七年秋:「興定十九年……就是這一年,他身中將離,從此十五年糾葛不休。」
以上二證有衝突,因p290是用一句話說清所有時間點,故取之。
由p290可知,自康佑七年往回推十五年就是興定十九年,故興定年號歷時二十七年。
興定二十七年的隔年即是康佑元年,懷靖十四歲;宮亂發生在懷靖十二歲,所以可以反推出,宮亂是在興定二十六年發生的。
※第三步:壓出宮亂與太子黨滅的時間點
二十九,p176
(韓焉)三十歲時,韓朗又是如何兵行險招,殺太子勦滅太子黨。
三十三,p206
那一年他(懷靖)十一歲,還差三天就滿十二……結果是夜宮中大亂。
從以上可知:1.太子黨滅時,韓焉三十歲;2.宮亂時,懷靖十二歲,為興定二十六年。若太子已死,韓焉發動宮亂就毫無意義,所以一定是宮亂先發生。雖然宮變失敗,但一定挫傷了韓朗之氣,所以滅太子黨才是一道「險招」。
承上又可以推出太子黨滅的時間只可能是興定二十六年十二月,或興定二十七年。整理如下:
A:宮亂與滅太子黨均發生在興定二十六年十二月(懷靖於十二月出生),所以懷靖、韓焉、韓朗三人在興定二十六年的歲數分別是十二、三十、二十六。
B:太子黨發生在興定二十七年。如此三人在該年的歲數就是十三、三十、二十六。
二十一,p124
康佑六年,撫寧王韓朗獲罪,被賜毒久身亡。
二十一,p124
韓朗:「我並不委屈,委屈的只是那些日夜,十六年,相與的五千多個日夜而已。」
番外一
新科榜眼韓朗,年十六,破例入閣……任刑部侍郎。……兩年後……韓朗規矩地來到東宮。……三月後……方以沉被判腰斬,同年臘日行刑。……兩天後,韓朗重做安東王的老師。
p124引文所述之「十六年」有可能是指相處超過十五年,也可能是已滿十六年;從此時往回推的年份,框住的時間在興定十八年前後。若依A說,那時的韓朗在十七至十八之間;若依B說,則是十六至十七歲時。
十六歲中舉的「兩年後」只有可能是十七到十八歲,所以B說是錯的。
並且若依B說,韓朗若是在十六十七歲時當了懷靖的老師,十八歲中毒,又怎麼可能在十九歲時才入宮投皇后旗下呢?
將離並不是一種普通的殺人毒藥,它的特色是十八年才奪人命。皇后不會把這種稀有奇毒下給所有人,而只會下在明明對懷靖忠心,但能力又一定會強過長成後的懷靖的人的身上。如果韓朗在十八歲時就已經得到皇后如此「榮寵」,又何必要到十九歲時才明示投入皇后陣營?他已當了懷靖兩年的老師,還有誰不知道他是皇后的人?所以A說將中毒與投營間距時間拉短在同年同月,並且是在與懷靖相遇一年後,較為合理。
※第四步:定韓朗年歲。
二十九,p176
四歲時,自己(韓焉)如何歡呼雀躍,慶幸終於有了個可以做伴的弟弟。
二十三歲時,當時十九歲的韓朗是如何進宮,投到皇后旗下,從此開始和自己針鋒相對。
以上可知二韓相差四歲。懷靖與韓朗則差十四歲,宮亂那年的韓朗是二十六歲。
※第五步:整理時間年表。
當三人的年齡可與年份密合時就無需動腦了。
二韓戰事在康佑六年夏秋時節發生完畢,時年懷靖十九,韓朗三十三,韓焉三十七。
※計算重點
1.抓對核心人物。
2.口語計時總是比較粗糙,有「將近」和「已經」兩種可能。
3.此故事是採現代計歲方式,出生時以零歲計。